[发明专利]一种排水型城市道路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91575.X | 申请日: | 2018-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293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6 |
发明(设计)人: | 林晓珺;肖国强;胡晓轶;尹小琴;王辉;殷潇锡;陈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花王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7/32 | 分类号: | E01C7/32;E01C11/22;E01F5/00 |
代理公司: | 镇江基德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06 | 代理人: | 邓月芳 |
地址: | 2123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水型 城市道路 地势 积水 透水层 排水管 道路两侧 道路中间 沥青层 土层 垫层 面层 透水 钢板 透水混凝土层 道路结构 道路两端 多孔钢板 混凝土层 局部破坏 空腔上部 防水层 集水沟 碎石层 侧方 空腔 施工 送出 下层 和面 浸泡 穿过 上层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排水型城市道路及其施工方法,排水型城市道路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土层、道路垫层、混凝土层和面层;面层中间地势较高、两侧地势较低,面层包括道路中间的沥青层和道路两端的透水层,透水层与沥青层之间设有碎石层;透水层包括上层的透水混凝土层和下层的透水空腔;透水空腔上部为一多孔钢板,下部为一钢板,钢板靠近道路两侧处连接有排水管,排水管依次穿过防水层、道路垫层和土层后与道路侧方的集水沟相连通。本发明中的排水型城市道路中间地势较高、两侧地势较低,能及时地将道路中间的积水排给道路两侧,及时将积水送出道路结构以外,使各个道路层面不会因为积水浸泡、积水冲击等原因导致道路局部破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路施工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是涉及一种排水型城市道路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现代化市政道路建设中,道路的施工质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城市道路的施工质量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城市的精神风貌;现代城市的地表逐渐被钢筋混凝土的楼房和密不透水的路面铺装而成,地表径流大幅度增加,不能及时排掉,长期的路面积水加剧了道路损坏。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是采用排水型路面,但现有的排水型路面将路面水分吸收到面层以下后,并不能及时排到路基以外,造成路基湿软,降低路基强度,引起冻胀、翻浆或边坡滑塌,还可能造成掺有膨胀土的路基工程发生毁灭性的破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排水型城市道路,所述的排水型城市道路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土层、道路垫层、混凝土层和面层;所述的面层中间地势较高、两侧地势较低,所述的面层包括道路中间的沥青层和道路两端的透水层,所述的透水层与沥青层之间设有碎石层;所述的透水层包括上层的透水混凝土层和下层的透水空腔;
所述的透水空腔上部为一多孔钢板,下部为一钢板,所述钢板靠近道路两侧处连接有排水管,所述的排水管依次穿过防水层、道路垫层和土层后与道路侧方的集水沟相连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道路垫层包括建筑垃圾和装修垃圾经破碎后的再生骨料。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混凝土层中间地势较高、两侧地势较低。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透水混凝土层的孔隙率为15~25%。
一种排水型城市道路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检测土层满足施工要求后,沿路堑纵向开挖,深翻至30-60cm内进行晾晒,为铺设路基做准备;
(b)将路面整平压实,压实宽度大于实际路面铺设宽度;
(c)铺设排水管;
(d)铺设道路垫层,在道路垫层上方搭建混凝土模板之后往混凝土模板中部内灌入混凝土,将排水管完全固定的同时形成了面层的承载面;
(e)在混凝土层上方搭建面层模板,在面层模板的中部内灌入沥青,沥青层两侧铺设碎石层;
(f)在面层模板的两侧搭建透水空腔,在透水空腔上方的面层模板内灌入透水混凝土层;
(g)用振动压路机进行路面正常压实工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中的排水型城市道路中间地势较高、两侧地势较低,能及时地将道路中间的积水排给道路两侧,使积水渗透入透水混凝土层,再依次通过透水空腔和排水管,及时将积水送出道路结构以外,使各个道路层面不会因为积水浸泡、积水冲击等原因导致道路局部破坏。
(2)透水空腔可以快速接纳透水混凝土层渗透的水分,还可以起到水分的暂时储存功能,避免积水对下层路基的侵蚀;在土层和混凝土层之间设置道路垫层,既满足了路面结构以及路基的强度要求,又能有效地降低施工成本。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花王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花王生态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9157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