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植物根系吸收功能分离栽培技术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89489.5 | 申请日: | 2018-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189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6 |
发明(设计)人: | 隋申利;赵利华;孟祥一;赵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寿光欧亚特菜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31/02 | 分类号: | A01G31/02;A01G24/15;A01G24/10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杨立;王丹 |
地址: | 262704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侧枝 根系 基质 根系吸收 水培 营养液 功能分离 水培植物 栽培技术 植株 种植物 生长 农业栽培技术 陶粒 根系形成 水培植株 完整根系 营养不足 有效解决 不均衡 有机肥 顶芽 取水 剔除 浇水 生根 损伤 | ||
本发明属于农业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植物根系吸收功能分离栽培技术,包括:取水培或陶粒水培植株,当植株长到50‑60cm时,除留存一条生长健壮的侧枝外,剔除其余侧枝,当侧枝长到50‑60cm时,在侧枝上选取1个以上的压枝部位,将压枝部位埋在装有基质的容器中,并定期浇水,当侧枝长出完整根系时剪掉侧枝顶芽,并定期向容器中加入有机肥或营养液,形成两条功能不同的根系。本发明利用水培植物的侧枝生根,培养出适宜于基质中生长的根系,和原有水培根系形成双根系,水培根系吸收营养液中的营养,基质根系吸收基质中的营养,有效解决了水培植物营养不足或不均衡的问题,一旦水培根系受到损伤,基质根系可确保植株正常生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根系吸收功能分离栽培技术,属于农业栽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蔬菜无土栽培技术已日渐成熟,基质培、水培、雾培等在全国各地都有栽培。特别是水培,具有生长快、产量高、防地下害虫等优点。但水培的局限性也很突出,那就是根系为水根,非常脆弱,一旦环境不适,pH值、EC值过高或过低,水位过高或过低,缺氧、机械损伤等很容易受到损害而影响生长;而且水根对肥料的可溶性和营养的全面性要求也高,一般的有机肥难以使用,现有的营养液配方都难以调配到最佳状态。最近兴起的鱼菜共生模式也存在鱼肥不足,营养难以补充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植物根系吸收功能分离栽培技术。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植物根系吸收功能分离栽培技术,包括:
取水培或陶粒水培植株,当植株长到50-60cm时,除留存一条生长健壮的侧枝外,剔除其余侧枝,当侧枝长到50-60cm时,在侧枝上选取1个以上的压枝部位,将压枝部位埋在装有基质的容器中,并定期浇水,当侧枝长出完整根系时剪掉侧枝顶芽,并定期向容器中加入有机肥或营养液,形成两条功能不同的根系。
本发明植物根系吸收功能分离栽培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利用水培植株的侧枝用基质压蔓生根,培养出适宜于基质中生长的根系,和原有水培的根系形成双根系。水培根系吸收营养液中的营养,基质根系吸收基质中的营养,基质中可使用各种颗粒肥、有机肥、营养液,有效解决了水培植物营养不足或不均衡的问题;一旦水培根系受到损伤,基质根系可确保植株正常生长。两条根系互为补充,吸收功能分离,包含了水培和基质培的优点,又弥补了两种栽培模式的缺点。该技术在现实生产中非常实用,也能解决鱼菜共生栽培方式中鱼肥不足的问题。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水培或陶粒水培植株为茄果类植物或蔓生类植物,其中,所述茄果类植物包括西红柿、茄子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蔓生类植物包括红薯、黄瓜中的一种或两种。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西红柿、茄子、红薯和黄瓜的侧枝容易形成侧枝不定根,即基质根系。
进一步,所述压枝部位在侧枝距离植株主干30-50cm处。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选取此位置,既保证水培根系和侧枝基质根系的正常生长,又避免了侧枝被折断的风险。
进一步,当在侧枝上选取2个以上压枝部位时,相邻压枝部位的间距为30-50cm。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两个压枝部位形成的基质根系更多,能够为作物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提高作物的产量。
进一步,所述压枝部位埋在基质中10-15cm。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既保证作物基质根系的形成,又避免形成的根系太深。
进一步,所述基质为草炭、蛭石和珍珠岩按质量比2:1:1混合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寿光欧亚特菜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寿光欧亚特菜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8948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