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过流漏电保护插头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87610.0 | 申请日: | 2018-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171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发明(设计)人: | 赵文江;闫蕾蕾;邵丹薇;杨志;李德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万帮德和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B60L53/16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母秋松;董建林 |
地址: | 213164 江苏省常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中心 一端连接 驱动模块 接触器 过流检测模块 过温检测模块 漏电保护插头 漏电检测模块 新能源汽车 电气连接 供电模块 充电桩 进线端 接触器触点 穿过 插头主体 充电过程 多重保护 漏电 信息化 交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过流漏电保护插头,所述插头主体包括:交流进线端、供电模块、过温检测模块、接触器、驱动模块、控制中心MCU、漏电检测模块、过流检测模块,所述交流进线端和接触器电气连接,所述供电模块一端分别与L线、N线电气连接,另一端与控制中心MCU连接;所述过温检测模块一端连接接触器触点,另一端连接控制中心MCU;所述漏电检测模块一端穿过L线、N线,另一端连接控制中心MCU;所述过流检测模块一端穿过L线或N线,另一端连接控制中心MCU,所述控制中心MCU连接所述驱动模块,驱动模块另一端连接接触器。本发明兼具过流、漏电、过温多重保护于一体,充电过程安全可靠,信息化程度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过流漏电保护插头,属于新能源电动汽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可靠、经济的能源供给是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之一。当今,全球电力需求仍在持续增长,而传统能源短缺将限制人类进步,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不可挽回。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新能源行业应运而生,其中新能源汽车是蕴含巨大市场潜力的行业之一。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基础配套设施,随之得到广泛应用推广,而充电桩的输入端保护也越加被大家关注。
目前,市场上的充电桩多采用机械式漏电开关实现漏电保护功能,系统出现漏电现象,机械式漏电开关断开。而漏电开关断开后,需要人工到现场进行手动恢复充电,用户体验差,智能化程度较低,不利于实现安全充电。同时这种保护方式功能单一,忽略了系统充电过程中过载、器件发热等导致的温度过高,以及环境、参数变化导致的电流过大等问题。
针对以上不足和存在的安全隐患,本发明提出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过流漏电保护插头,能够对充电系统提供多重保护,满足充电过程安全性与可靠性需求。
发明内容
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过流漏电保护插头,适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设备,本发明集多重保护方式于一体,信息化程度高,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不足。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作为优选方案,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过流漏电保护插头,适用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系统兼具过流、漏电、过温多重保护于一体,充电过程安全可靠,信息化程度高。
系统正常工作情况下,过温、漏电、过流检测模块能够实时监测系统运行参数,通过控制中心MCU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能够实现故障预警诊断,多重监测保护与数据统计保障,便于实现系统智能化可靠运行。当出现采样数据异常时,控制中心MCU能够发出指令控制接触器可靠断开,一定时间间隔后接触器触点闭合,如果连续多次采样信号恢复到正常范围内,则接触器闭合,系统自动恢复工作,无需运维人员到达现场手动恢复,降低了人工成本,提高了系统的智能化运行。
如果采样结果仍超出有效范围,则继续断开接触器触点,停止充电;如果连续多次采样信号异常,则彻底断开充电回路。同时,系统整个运行过程中,控制中心MCU能够与直流充电机进行信息交互,提供了即时信息通讯。系统中任一采样信号异常,系统均可靠断开充电回路;各保护模块采样信号均完全正常,回路才能闭合充电,多重保护有效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漏电检测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过流检测模块结构示意图。
图1中虚线框为插头主体,内置过温、漏电、过流检测模块及供电模块、接触器、驱动模块、控制中心MCU。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万帮德和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万帮德和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8761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