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输电线路杆塔基础施工余土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81229.3 | 申请日: | 2018-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004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发明(设计)人: | 韩文军;张梁;张兆虎;章永志;王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湖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俞鸿;梅辰 |
地址: | 102209 北京市昌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杆塔基础 地形坡度 施工现场 弃土 输电线路杆塔基础 高程模型 回填 测点 高程 三维 施工 地形地貌 地形结构 环境破坏 施工过程 综合考虑 土量 契合 开挖 水土流失 估算 | ||
本发明涉及土方处理方法领域,具体地指一种输电线路杆塔基础施工余土处理方法。在杆塔基础布置测点,获取测点的高程值,计算出杆塔基础施工现场的三维数值高程模型,通过获取的高程值计算杆塔基础施工现场的地形坡度值,基于地形坡度值识别施工现场的塔位类别,通过三维数值高程模型计算杆塔基础施工过程中无法自行消纳的土方即弃土,根据塔位类别和弃土量选取相应的余土处理方案。本发明采用的余土处理方案能够精确估算开挖产生的余土量、施工能够自行回填的消纳量以及最后无法回填的弃土量,通过与地形坡度进行综合考虑,选择完全对应地形结构的余土处理方案,能够最大程度的契合杆塔基础所处地形地貌,减少了环境破坏和水土流失。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方处理方法领域,具体地指一种输电线路杆塔基础 施工余土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输电线路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余土处理方案往往是等施工结 束后,根据现场余土量结合施工人员的经验进行现场规划。传统的余 土处理方式通常是根据施工人员的工作经验,依托现场地形进行就地 处理,由于缺少科学的余土估算方法和弃土外运的路径规划,往往出 现余土量计算误差大,且对于多余的弃土没有统一的处理方案,造成 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输电线 路杆塔基础施工余土处理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输电线路杆塔基础施工余土处理方 法,其特征在于:在杆塔基础布置测点,获取测点的高程值,计算出 杆塔基础施工现场的三维数值高程模型,通过获取的高程值计算杆塔 基础施工现场的地形坡度值,基于地形坡度值识别杆塔基础的塔位类 别,通过三维数值高程模型计算杆塔基础施工过程中无法自行消纳的 土方量即弃土量,根据塔位类别和弃土量选取相应的余土处理方案。
进一步的在杆塔基础布置测点的方法为:对于处于直线线路上的 杆塔基础,以杆塔基础的中心点为圆心于线路两侧对称布置至少四组 测量点,每组测量点包括至少三个沿径向方向间隔布置的测量点。
进一步的在杆塔基础布置测点的方法为:对于处于线路转角位置 的杆塔基础,以杆塔基础的中心点为圆心于转角角平分线两侧对称布 置至少四组测量点,每组测量点包括至少是哪个沿径向方向间隔布置 的测量点。
进一步的通过获取的高程值计算杆塔基础施工现场的地形坡度 值的方法为:选取所有测点中的最高点和最低点,计算最高点和最低 点之间的坡度值,即为杆塔基础施工现场的地形坡度值。
进一步的通过三维数值高程模型计算杆塔基础施工过程中无法 自行消纳的土方量即弃土量的方法为:根据三维数值高程模型计算杆 塔基础施工开挖产生的土方量即余土量、杆塔基础施工过程中回填的 土方量即消纳量,杆塔基础施工完成后剩余的土方量即弃土量为余土 量和消纳量的差值。
进一步的对于地形坡度值小于5°的平地段中的农田中塔位,需 要处理的弃土于杆塔塔基范围内就地堆积,根据弃土量调整堆土大小 使形成的堆土高度不超过500mm;对于地形坡度值小于5°的平地段 中的非农田中塔位,需要处理的弃土于杆塔塔基范围内就地堆积,根 据弃土量可修筑弃土堡坎对堆积的弃土进行拦截。
进一步的对于地形坡度值处于5°~10°范围内的杆塔塔位,在 塔基范围内将弃土堆积成中间高边缘低的龟背型堆土,根据弃土量调 整堆土高度保证杆塔基础的顶面露出至少0.2m。
进一步的对于地形坡度值处于10°~15°范围内的杆塔塔位,在 塔基范围内沿坡度方向的下方修筑弃土堡坎,在弃土堡坎上方的塔基 范围内堆积弃土,根据弃土量调整堆积弃土高度保证杆塔基础的顶面 露出至少0.2m。
进一步的对于地形坡度值处于15°~25°的杆塔塔位,在塔基 30m范围内沿坡度方向的下方修筑弃土堡坎,在弃土堡坎内堆放弃 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湖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未经国网经济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湖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8122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