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钢筋混凝土超短柱有效
| 申请号: | 201811575594.3 | 申请日: | 2018-12-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673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0 |
| 发明(设计)人: | 金雪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天作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E04C3/34 | 分类号: | E04C3/34;E04B1/98;E04H9/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洪敏 |
| 地址: | 510623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筋混凝土 超短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筋混凝土超短柱,包括混凝土柱,混凝土柱横截面为矩形,混凝土柱内设置有钢筋结构,钢筋结构包括若干钢筋和对角斜筋,纵向钢筋沿混凝土柱的四个侧面周向排布,混凝土柱沿长度方向套接有多层箍筋,其中任意两根及以上的相对的纵向钢筋或对角斜筋之间套接有箍筋。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钢筋结构包括若干沿混凝土柱长度方向设置的纵向钢筋和对角斜筋,对角斜筋提高混凝土柱的延性,进而增加混凝土柱的侧面抗剪能力,降低剪切破坏的概率。纵向钢筋提高混凝土柱的韧性抗弯能力,任意两根或两根以上的相对的纵向钢筋或对角斜筋均套接有箍筋,通过箍筋可以降低了混凝土柱发生剪压破坏的概率,提高了混凝土柱的整体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钢筋混凝土超短柱。
背景技术
目前在一般建筑中,短柱的破坏现象十分严重,它的破坏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破坏甚至倒塌的重要原因。在大型建筑中,因为竖向载荷较大,柱截面常由轴压比控制,柱截面很大,容易形成短柱或者超短柱,成为薄弱缓解,抗震问题凸出。
短柱通常是指剪跨比小于2大于1.5的柱,剪跨比小于等于1.5的柱称为超短柱。短柱、超短柱的刚度较一般构件大得多,并且延性较差,在地震中容易发生剪切破坏。因此存在改进空间。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筋混凝土超短柱,具有较高的抗剪承载力的功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钢筋混凝土超短柱,包括混凝土柱,所述混凝土柱横截面为矩形,所述混凝土柱内设置有钢筋结构,所述钢筋结构包括若干沿所述混凝土柱长度方向设置的纵向钢筋和对角斜筋,所述纵向钢筋沿所述混凝土柱的四个侧面周向排布,所述混凝土柱沿长度方向套接有多层箍筋,其中任意两根或两根以上的相对的纵向钢筋或对角斜筋之间套接有箍筋。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因为超短柱在地震等剪力较大的情况下,因为没有足够的延性容易发生脆断,通过在混凝土柱中设置有钢筋结构,钢筋结构包括若干沿混凝土柱长度方向设置的纵向钢筋和对角斜筋,对角斜筋可以提高混凝土柱的延性,进而显著增加混凝土柱的侧面抗剪能力,提高超短柱在地震等剪力较大的环境中的抗剪能力,降低剪切破坏的概率。并且沿混凝土柱四个侧面周向排布的纵向钢筋也能提高混凝土柱的韧性抗弯能力,在混凝土柱长度方向上套接有多层箍筋,任意两根或两根以上的相对的纵向钢筋或对角斜筋均套接有箍筋,通过箍筋可以降低了混凝土柱发生剪压破坏的概率,提高了混凝土柱的整体强度。
优选的,所述箍筋为矩形框,所述箍筋包括第一“U”型箍和第二“U”型箍,所述第一“U”型箍伸出有两根第一连接杆,所述第二“U”型箍伸出有两根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与所述第二连接杆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U”型箍和第二“U”型箍组合形成矩形框型的箍筋,从而相比现有的将箍筋从柱顶向下放实现套接纵向钢筋的方法,通过组合的形式可以将箍筋从对应高度直接拼接,并焊接或绑扎固定,减少了操作的繁琐程度,并且因为该超短柱中使用了对角斜筋,现有的方法无法将箍筋下放越过对角斜筋,因此采用第一“U”型箍和第二“U”型箍连接形成箍筋,可以满足在对角斜筋位置也能降低混凝土发生剪压破坏的概率,使该超短柱的整体结构强度更高。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长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连接杆的长度设计为大于第二连接杆的长度,使第一“U”型箍和第二“U”型箍长度不一致,便于使用者从钢筋结构一侧进行箍筋的拼接和固定,即第一“U”型箍和第二“U”型箍的连接点不在箍筋的正中间,提高了使用者安装箍筋的效率。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杆端部固定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内径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外径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天作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天作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7559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