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防回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60845.0 | 申请日: | 2018-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682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23 |
发明(设计)人: | 宁强延;黄煜鹏;王现林;杨永祥;罗永前;李振华;刘慧;张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3/14 | 分类号: | F24F13/14;F24F13/20;F24F13/08;F24F1/0025;F24F1/0033;F24F1/0014 |
代理公司: | 北京煦润律师事务所 11522 | 代理人: | 殷爱钧 |
地址: | 51907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进风口 面板体 空调室内机 出风口 回风 空调器 底壳 回风导风板 进风口处 气流回流 外观效果 闭合时 出风量 舒适度 有效地 出风 吹出 导风 室内 覆盖 优化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防回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底壳(1),面板体(2),所述面板体(2)与所述底壳(1)之间形成出风口(3),还包括面板(6)和进风口(4),所述面板(6)与所述面板体(2)相对固定,且所述进风口(4)设置于所述面板体(2)上、和/或所述进风口(4)设置于所述面板(6)上;且在所述面板体(2)上位于所述出风口(3)的位置还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出风口(3)吹出的气流回流至所述进风口(4)的防回风导风板(5)。通过本发明有效地防止出风进入进风口中,避免了进风口处的回风,提高了出风量,提高了室内的舒适度,还能起到导风作用,在闭合时,可以覆盖进风口,优化外观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防回风的空调室内机和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传统壁挂分体机结构普遍为单风道结构,出风口在下方,面板在正面覆盖蒸发器,且进风口从上侧进风,可以有效阻止从风道吹出的气流不被重新吸入进风口而再蒸发器。但如果是双贯流风道结构,由于上下风口均要出风,且因结构布局方式的限制,只能在面板处设计推出结构或微孔、格栅形成进风口。这样的结构布局使出风口和进风口的距离很近,非常容易出现从风道吹出的气流又被吸到蒸发器中,导致回流现象,这样风就吹不远,且没有大的进风口,进风量小,影响空调的温升/温降性能,同时影响空调舒适效果。同样的如果是从面板处进风的传统单贯流传统结构也可能会出现同样的问题。所以所以解决双贯流结构和从面板处进风的传统单贯流传统结构的回风问题是行业内的难题。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室内机存在出风口的气流容易回流至进风口而导致回风现象等技术问题,因此本发明研究设计出一种可防回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的空调室内机存在出风口的气流容易回流至进风口而导致回风现象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可防回风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防回风的空调室内机,其包括:
底壳,面板体,所述面板体与所述底壳之间形成出风口,还包括面板和进风口,所述面板与所述面板体相对固定,且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面板体上、和/或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面板上;且在所述面板体上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位置还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回流至所述进风口的防回风导风板。
优选地,
所述防回风导风板一端连接于所述面板体上、另一端能够绕着所述一端在所述出风口和所述进风口之间摆动。
优选地,
当所述出风口出风时,所述防回风导风板能够摆动至与所述出风口处的风道型线相平行的位置、或摆动至与所述出风口处的风道型线相平行的位置左右偏转30°以内的位置;当空调不工作时,所述防回风导风板还能转动至关闭所述进风口的位置;和/或,所述防回风导风板的长度大于或等于30mm。
优选地,
所述进风口设置于所述面板上、且所述面板体上位于所述进风口的位置还设置有进风格栅,当空调不工作时,所述防回风导风板还能转动至关闭所述进风格栅的位置。
优选地,
所述面板上设置有多个通孔,以形成至少部分所述进风口;和/或,所述防回风导风板的面对所述出风口的一侧面上排布设置有多个凹陷结构。
优选地,
所述凹陷结构为贯穿所述防回风导风板的通孔,和/或,所述凹陷结构为不贯穿所述防回风导风板的凹槽。
优选地,
在所述底壳上位于所述出风口的位置还设置有用于对出风口吹出的气流进行导风的出风导风板。
优选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608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