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治福寿螺的苦葛提取物与氯硝柳胺的杀螺组合物及其用途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51737.7 | 申请日: | 2018-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970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2 |
发明(设计)人: | 陈华保;杨春平;张敏;吴传磊;马利;邱小燕;吕天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N65/20 | 分类号: | A01N65/20;A01N37/42;A01N25/14;A01P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5 | 代理人: | 黄绿雯 |
地址: | 61113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杀螺 福寿螺 氯硝柳胺 提取物 可湿性粉剂 有效防治 增效作用 组合物配 抗药性 重量比 单剂 防治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杀螺组合物,所述杀螺组合物中的活性成分为重量比为1:4~4:1苦葛提取物与氯硝柳胺的组合物,进一步地将所述杀螺组合物配制成可湿性粉剂。本发明的杀螺组合物相对于单剂而言,具有增效作用,且能有效的降低使用成本,降低福寿螺抗药性,能有效防治福寿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防治福寿螺的药剂组合,更特别涉及将药剂组合配制成可湿性粉剂,用于福寿螺的防治。
技术背景
福寿螺个体大、食性广、适应性强、生长繁殖快。咬断水稻主蘖及有效分蘖,破坏粮食作物;啃食叶片,破坏蔬菜和水生农作物的生长,严重影响品质和产量;福寿螺还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的中间宿主,同时与本地物种竞争,影响淡水生物的多样性。成螺及高龄幼螺见“青”就吃,一旦爆发,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将造成极大危害。
农业生产中,主要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措施防治福寿螺,其中,化学杀螺剂是种类最多、使用操作非常方便的一种措施,包括苦参碱乳油、密达杀螺颗粒、杀螺胺乙醇胺盐杀螺剂等,在福寿螺防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福寿螺,容易对水体和水生生物造成危害,因此,降低化学农药毒性及使用量是大面积使用化学农药的前提。目前,通过复配以降低农药使用量为多种农药的使用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法。氯硝柳胺作为当下高效灭螺剂,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对鱼类的毒性和对水体的破坏也不容忽视,因此,寻找一种药剂与其复配,降低其使用量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植物增效剂是提高氯硝柳胺作用的有效途径。如何昌浩等将槟榔碱与化学灭螺药在无效浓度下合用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加人无效浓度的槟榔碱后,钉螺上爬附壁率明显下降,灭螺增效作用明显;谭苹等对空心莲子草与氯硝柳胺复配灭螺作用的研究实验表明,低浓度空心莲子草与氯硝柳胺合用时,钉螺死亡率明显上升,其单独用药与联合用药增效比(SR)>3,表明空心莲子草与氯硝柳胺联合杀螺增效作用明显;刘年猛等的结果表明血水草生物碱(ECA)与氯硝柳胺等量混合后,在24、48、72h时,氯硝柳胺LC50均降低,SR均大于1。因此,利用植物提取物作为增效剂是提高氯硝柳胺杀螺效果的重要途径。
苦葛属豆科葛属,别名峨眉葛藤,广泛分布于我国西藏、云南、四川、广西等地,资源极为丰富。李彪等研究发现,苦葛正丁醇提取物对玉米螟和菜粉蝶具有一定的拒食和毒杀作用,其致死中浓度分别为32.36和38.90mg·ml-1;陶家凤等用水将精制皂苷稀释1000倍后,蛞蝓的死亡率为80%。雷博等发现苦葛皂苷对福寿螺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后来田悦等通过实验证明苦葛皂苷作用于福寿螺的以血淋巴为主的免疫系统。因此,苦葛皂苷是一种高效的、潜在的杀软体动物的植物源农药。氯硝柳胺是一种杀鳗剂也是一种杀螺剂,是水杨酰胺类衍生物。对钉螺和日本血吸虫尾蚴亦有杀灭作用。能杀死很多种蜗牛、牛肉绦虫、猪肉绦虫、鱼绦虫阔节裂头绦虫、短膜壳绦虫、尾蚴。在农业上主要用于杀灭稻田中的福寿螺(又称大瓶螺、苹果螺)。同时在公共卫生防治方面,用于杀灭钉螺(血吸虫的中间宿主)。但是氯硝柳胺对于鱼类毒性很大。将破坏免疫系统的苦葛皂苷和杀螺活性高的氯硝柳胺进行复配,可以在杀螺剂对福寿螺的防治效果不变的前提下降低氯硝柳胺的施用量,降低对鱼类和环境的影响。目前,尚未发现将苦葛皂苷与氯硝柳胺进行复配用于福寿螺防治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苦葛皂苷和氯硝柳胺的复配组合物,二者具有增效作用,进一步地,将二者制备成可湿性粉剂,防治福寿螺。
基于这一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杀螺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螺组合物中的活性成分为重量比为1:4~4:1苦葛皂苷与氯硝柳胺的组合物。
优选地,二者的重量比为1:2~4:1;更优选地,两者的重量比为3: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农业大学,未经四川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5173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