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户空间定位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50251.1 | 申请日: | 2018-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9584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李小东;张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方未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029 | 分类号: | H04W4/029;H04W24/08;H04W64/00 |
代理公司: | 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4 | 代理人: | 曾凯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户 空间 定位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数据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户空间定位的方法,特别是手机用户的精确定位方法。本发明通过利用通信运营商提供的较为成熟稳定的业务信令数据,结合地图服务商实际测绘的地图数据,对手机用户每一时刻停留的位置进行精确定位。本发明定位准确,运算速度快,弥补了现有定位系统无法长期获取用户完整运动轨迹的不足,避免了栅格定位方法中定位位置无实际业务含义的问题,同时解决了通信运营商MR信令数据处理难度大,难以用于连续生产的问题,提高了移动信令数据的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户空间定位的方法,特别是手机用户的精确定位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早已成为每个人的生活必需品,无论在何处,都是会随身携带手机。手机要实现联网功能,必然要与最近的基站进行通信,当手机从一个基站的覆盖范围移动到另一个基站的覆盖范围时,自动切换至与另一个基站进行连接,因此,通过观察手机的运动轨迹,即可知道携带该手机的人的运动轨迹。但是由于基站的覆盖范围是一个面,只能知道该手机在该基站的覆盖范围内出现,但是不知道出现的具体位置。同时,为了保证手机联网的稳定性,在同一地点可能会存在有多个基站覆盖,当手机从不同的位置进入该地点时,连接的基站是不同的,若出现这种情况,就无法准确判断手机的运动轨迹。另外,由于同一地理实体建筑的坐标是一个坐标点的集合,同时会有多个基站对其进行覆盖,或地理实体建筑的一部分是由A基站覆盖,另一部分由B基站进行覆盖,当手机用户在该地理实体建筑内时,可能会连接不同的基站,或当手机用户在该地理实体建筑内移动时,也会发生基站的切换,给精确定位造成影响。
目前利用通信运营商数据进行定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MR信令数据指纹定位:将包含位置信息的MR数据训练为指纹库,将没有位置的MR根据特征进行指纹匹配形成位置信息。
2、MR信令多点定位:根据小区以及至少邻近小区信号接收场强和路损公式以及收发时间差计算距离。
以上方式对用户的定位结果一般以100*100米栅格方式呈现。即将地图按照经纬度划分为100*100米栅格式的方格,将用户以方格的形式进行定位,只知道用户在哪一个栅格内,但还是不知道用户的具体位置。同时100*100米栅格定位时,人为划分的栅格也没有任何的代表意义,没有参考价值。
现有的MR信令数据指纹定位中,用于训练指纹的包含位置信息的MR数据需要工作人员进行扫频、路测进行实际测量,或采用包含位置信息的OTT数据解析提供。扫频、路测等方式需要大量人力资源,一般只对小范围区域进行,难以进行大规模路测。而另一方面,OTT数据解析率不高,解析难度大也使该方法难以进行大规模生产应用。
而MR多点定位由于通信运营商各省分公司IT系统建设程度不同,无法全面支持MR历史大规模数据的解析清洗,形成用户历史连续轨迹数据,一般只用于实时一次性定位请求,无法连续跟踪用户完整轨迹。同时,栅格化的定位结果难以和具体的地理位置匹配,商业价值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提供了一种用户空间定位的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不能对手机用户进行精确定位的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用户空间定位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获取通信运营商提供的基站工程参数、移动业务信令数据和地图服务商提供的空间区块实际位置坐标点集合;
S2、通过基站工程参数和空间区块实际位置坐标点集合,形成地理实体特征指纹;
S3、将业务信令数据按时间、空间关系进行聚合,确定用户的业务信令轨迹数据特征;由于是业务信令,即一个时间点只有一个基站。但由于用户在一个位置时,可能由于多种因素会发生基站切换,即用户连续的多条业务信令可能均指向一个位置,因此需要将用户的业务信令按时间、空间关系进行聚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方未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成都方未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5025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