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非晶合金超塑性焊接的空间3D打印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44000.2 | 申请日: | 2018-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341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8 |
发明(设计)人: | 赵少凡;李宁;张琪;汪卫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22F3/115 | 分类号: | B22F3/115;B33Y10/00;B33Y30/00 |
代理公司: | 武汉东喻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24 | 代理人: | 王福新 |
地址: | 100094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非晶合金 打印系统 加热装置 非晶合金材料 机械加载装置 喷头 超塑性焊接 输送装置 加热 超塑性状态 电子束加热 工作稳定性 过冷液相区 成形零件 附近区域 高温条件 局部加热 空间环境 零件成形 压力载荷 工作台 成形 晶化 用料 焊接 打印 激光 制造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非晶合金超塑性焊接的空间3D打印系统,包括外壳(1)、控制单元(2)、设于所述外壳(1)内部的工作台(8)、非晶合金材料(3)、加热装置、机械加载装置(11)以及输送装置,所述机械加载装置(11)根据3D打印成形零件的用料要求控制所述输送装置的速度以及喷头(6)的压力载荷,且所述加热装置对所述非晶合金材料(3)局部加热、焊接以实现零件成形。本发明的空间3D打印系统,加热装置仅在喷头附近区域加热,不仅避免了非晶合金在长时间高温条件下的晶化风险,而且将非晶合金加热到过冷液相区的超塑性状态实现成形,取消了激光或电子束加热装置,增加了设备工作稳定性,特别适合空间环境中在轨制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3D打印机制造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非晶合金超塑性焊接的空间3D打印系统。
背景技术
高能束3D打印(又称增材制造)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该技术通过连续的物理层叠加,将复杂的三维加工转变为简单的二维加工,大大降低了复杂零件的成形难度,从而有望解决传统加工技术无法完成的复杂结构件的成形制造难题。近年来,3D打印技术逐渐应用于实际产品的制造,其中,金属材料的3D打印技术发展尤其迅速。据统计,金属用3D打印机的设备和材料在世界上已达3亿美元。分析师们预测,未来10年这一市场将会以32%的速度实现增长。金属3D打印机已展现出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汽车制造、模具、航空航天、武器装备、医疗、船舶、能源等领域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
空间环境下的3D打印,是指在空间环境微重力条件下,在轨航天器利用自身携带的3D打印机及原材料,根据不同设计需求进行航天器零部件的在轨打印制造。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宇宙空间资源,扩展人类生存空间,世界各航天国家先后推出各自的深空探测发展规划。空间3D打印技术可大力推动深空探测领域的发展,还可以简化航天器零件结构设计,降低发射成本,极大程度上解决航天器的在轨修复难题,延长航天器有效在轨运行寿命。
迄今为止,太空微重力及热真空环境的3D打印技术主要为可适用于塑料的熔融沉积式(FDM)及可适合金属的(EBM)电子束无模成形制造这两种。而空间3D打印研究主要采用FDM方式,围绕着聚合物或复合材料(金属粉、金属丝及聚合物的混合物)进行,但聚合物和复合材料的强度一般不超过150MPa,限制了其空间应用范围。航天器中主要的零部件是由金属材料制备而成,因此开发金属材料的空间3D打印尤为迫切,可大部分金属材料因其高熔点,严重制约了空间3D打印技术的发展。
目前,用于金属3D打印的材料品种较少,主要包括不锈钢、高温合金、钛合金、铝镁合金及稀有金属等。且这些金属3D打印技术主要是采用激光直接熔化金属粉体(如SLM和EBM),或采用粘合剂喷射技术(3DP)先将金属粉末粘结成型,再烧结成型制备金属零件。如专利文献CN108080638A公开了一种非晶合金箔材的激光3D打印成形系统及成形方法,并具体公开了通过激光器裁剪非晶合金箔材多余样料,再利用非晶合金加热到过冷液相区的超塑性状态,然后再利用预热的辊碾压,结合超声振动作用,使上下两层非晶合金箔材产生原子间联系,并急速降温冷却,从而形成大尺寸复杂形状、具有空洞结构的非晶合金零件。其克服了传统非晶合金制备方法对合金件尺寸和形状的限制,相对于传统的3D打印非晶合金粉末制备的非金合金零件内部结构更致密。但分析发现,该专利公开的非晶合金3D打印成形系统工艺较为复杂,且不能在如空间微重力条件等一些特殊的环境下使用,具体不足为:(1)由于激光装置需要较大的能量,而且装置占用体积空间比较大,航天器内使用高能量激光器实现3D打印成形的难度较大;(2)由于其利用预热的辊碾压,结合超声振动作用,使上下两层非晶合金箔材产生原子间联系,并急速降温冷却,从而形成大尺寸复杂形状、具有孔洞结构的非晶合金零件,大的温度梯度往往会引起大的热应力及残余应力,在复杂的空间环境下,容易导致零件产生变形、裂纹等缺陷;(3)由于火箭发射的载荷以及航天器可用空间的限制,空间3D打印系统需要轻质、便捷、小型化和自动化。因此,亟待发明一种新型的金属材料空间3D打印成形技术,并研发与之匹配的新型金属材料。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未经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440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