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经巩膜药物传输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41243.0 | 申请日: | 2018-12-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316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8 |
发明(设计)人: | 戴荣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9/00 | 分类号: | A61F9/00 |
代理公司: | 长沙星耀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05 | 代理人: | 舒欣 |
地址: | 10073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巩膜 药物 传输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经巩膜药物传输系统,它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它包括磁珠、管道、眼表固定装置,磁珠位于管道内部,管道的侧壁开有第一小孔,管道的端部设置有具有生物相容性的眼表固定装置,所述眼表固定装置上开有第二小孔,眼表固定装置固定在巩膜表面。本发明利用眼表点药进行玻璃体腔给药,避免多次玻璃体腔注射,利于患者治疗,降低感染以及视网膜脱离风险,具有极大的便捷性和安全性,易于推广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经巩膜药物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玻璃体腔注药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高度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黄斑水肿、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等成为治疗这类眼底疾病的重要手段,并取得良好效果。玻璃体腔注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通常为抗体或融合蛋白类药物,采用27-31g的针头在睫状体平坦部进针,注入药物,患者通常需要多次注射,1年可能需要多达12针。多次的玻璃体腔注射,给患者带来了创伤,也增加了感染的风险以及视网膜脱离等风险,多数患者在反复注射时有心理抵触,不利于治疗。
为了解决每次给药都需要巩膜穿刺的问题,设计一种新型的经巩膜药物传输系统尤为必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上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经巩膜药物传输系统,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利用眼表点药进行玻璃体腔给药,避免多次玻璃体腔注射,利于患者治疗,降低感染以及视网膜脱离风险,易于推广使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经巩膜药物传输系统,包括磁珠、管道、眼表固定装置,磁珠位于管道内部,管道的侧壁开有第一小孔,管道的端部设置有具有生物相容性的眼表固定装置,所述眼表固定装置上开有第二小孔,眼表固定装置固定在巩膜表面。
作为优选,所述的磁珠为柱状磁珠,磁珠的外围包裹有密封装置;所述的磁珠通过外加磁场滑动设置在管道中,封闭侧壁的第一小孔,也可以采用活页装置封闭第一小孔。
作为优选,所述的第一小孔开设在管道的底部,相应调整磁珠的位置即可。
作为优选,所述的管道截面可以不是圆形,管道也可弯曲,管道可以采用管道阵列。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装置利用眼表点药进行玻璃体腔给药,避免多次玻璃体腔注射,降低感染以及视网膜脱离风险,不会给患者带来了创伤,利于患者治疗,应用前景广阔。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参照图1-2,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经巩膜药物传输系统,包括磁珠1、管道2、眼表固定装置3,磁珠1位于管道2内部,管道2的侧壁开有第一小孔4,第一小孔的大小和数目可不固定,管道2的端部设置有眼表固定装置3,眼表固定装置3由具有生物相容性的材料制成,其形状不限,所述眼表固定装置3上开有第二小孔5,第二小孔5的大小可不固定,眼表固定装置3固定在巩膜表面。
所述的磁珠1为柱状磁珠,磁珠1的外围通过密封材料包裹,避免毒性对眼部产生伤害;所述的磁珠1通过外加磁场滑动设置在管道2中,可以在管道内运动,给药时打开第一小孔4,给药完毕后,利用外加磁场将磁珠1吸至管道4另一端封闭侧壁的第一小孔4,不给药时处于密闭状态,给药时处于开放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的磁珠1可采用各种形状,也可替换为活页装置,不用磁性吸引,开闭第一小孔4,第一小孔4也可开设在管道2的底部,相应调整磁珠1的位置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412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医用骨科组合冰袋
- 下一篇:一种眼内精密器械无摩擦手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