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接触式供电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27603.1 | 申请日: | 2018-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317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23 |
发明(设计)人: | 姜春植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刚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12 | 分类号: | B60L53/12;H02J50/12;H02H3/08;H02H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友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3 | 代理人: | 尚志峰;汪海屏 |
地址: | 韩国仁***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 供电系统 | ||
本发明涉及包括供电装置和受电装置的非接触式供电系统。供电装置包括:供电线圈;以及交流电源,用于向所述供电线圈提供交流电。受电装置包括:受电线圈,其与所述供电线圈相对,并通过磁耦合,以非接触方式接受交流电;受电侧共振用电容器,其与所述受电线圈相连,从而形成受电侧共振电路;受电电路,转换所述受电线圈接受的交流电后生成受电电压,并输出到电力负荷;以及过电压保护电路,其在所述受电电压超过用于判断过电压状态的阈值电压时,改变所述受电侧共振电路的受电侧共振频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接触式供电系统,尤其是,以非接触方式向电动搬运车等移动体提供电力的非接触式供电系统。
背景技术
已经开发有在未将电源直接与负荷接触的状态下,以非接触方式向负荷传输由电源输出的电力的技术。该技术通常被称为非接触式电力传输或无线供电。该技术用于手机、家电、电动汽车、无人搬运车(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等中的电力传输。
在非接触式电力传输中,从连接于高频电源装置的供电装置向连接于负荷的受电装置以非接触方式进行供电。供电装置具备供电线圈,受电装置具备受电线圈。供电线圈与受电线圈磁耦合,从而进行非接触式供电。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第2013-172507号)公开的非接触式供电系统中,车辆侧的受电装置具备次级线圈以及受电电路之外,还具备控制部、通信部以及电压检测部。并且,停车厂区域侧的供电装置具备初级线圈以及供电电路之外,还具备控制部、通信部以及通知部。当在受电装置产生过电压时,利用通信部,向供电装置进行过电压通信,使供电电路停止。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第2012-044762号)公开的非接触式供电系统中,在受电装置设置有过电压保护部。该过电压保护部在受电装置检测到过电压的产生时,使受电装置的次级线圈短路,从而保护受电装置。这时,在送电装置中,检测短路带来的电流或者电压的变化,切断电源。
根据专利文献1的技术,需要在受电装置以及供电装置分别设置用于进行过电压通信的通信部。因此,受电装置以及供电装置的构成大型化。
并且,只有在进行了过电压通信之后才能够停止供电电路。因此,在受电装置中,过电压状态的时间变长,给受电装置带来很大压力。
根据专利文献2的技术,在受电装置检测到过电压时,可以在短时间内保护受电装置。但是,当使次级线圈短路来进行保护时,由于受电装置的电力负荷立即停止,因而并不一定能说是很理想的办法。即、在检测到过电压的产生之后,如果能够降低过电压,即便时间极短,也可以继续电力负荷的动作并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并且,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在结束受电装置中的保护后,停止供电装置的供电电路。因此,非接触式供电系统无法自动恢复,恢复操作需要人工进行。实际上,受电装置的过电压是在装置启动时或者受电装置脱离与供电装置的位置关系时偶然发生的情况多。即、偶然性的过电压不是因故障发生的,所以即使需要保护也没必要停止整个非接触式供电系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第2013-172507号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第2012-044762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具备通信部而实现小型化并且动作可靠性较高的非接触式供电系统。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在产生偶然性过电压时,可以保护系统并且可以自动恢复的非接触式供电系统。
解决课题的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刚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金刚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276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