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静电释放电路及静电释放发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501996.9 | 申请日: | 2018-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526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马会林;杨明强;尹建刚;曾威;黄嘉;张红江;顾郧;魏贤哲;何家福;叶武海;洪斌;高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0 | 分类号: | G01R3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何平 |
地址: | 518051 广东省深圳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静电 释放 电路 发生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静电释放电路及静电释放发生器,包括充电模块、放电模块及模式切换模块。充电模块用于储存电能,放电模块用于将电能释放给待测元件。模式切换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控制信号控制充电模块和放电模块进入人体静电模式,模式切换模块还用于根据第二控制信号控制充电模块和所述放电模块进入机械静电模式。通过模式切换模块使该静电释放电路进入人体静电模式,进而测试待测元件的抗人体静电能力。通过模式切换模块使该静电释放电路进入机械静电模式,进而测试待测元件的抗机械静电能力。通过上述静电释放电路,可以很方便的对待测元件的抗人体静电和抗机械静电的能力进行测试,从而验证待测元件的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路设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静电释放电路及静电释放发生器。
背景技术
静电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产生静电的方式很多,例如接触、摩擦、电器间感应等。静电在整个电子工业领域危害严重,其中机械摩擦起电(即机械静电模式)与人体静电(即人体静电模式)是电子工业中危害最大的,经常造成电子器件不稳定,甚至损坏。因此,在电子行业中如何验证电子器件能够承受一定的静电破坏成为了一大难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以对待测元件的抗静电能力进行测试的静电释放电路及静电释放发生器。
一种静电释放电路,用于对待测元件进行静电测试,包括:充电模块、放电模块及模式切换模块;
所述充电模块的输入端用于连接输入电源,所述充电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放电模块的输入端,所述放电模块的输出端用于连接所述待测元件;所述切换模块一端连接所述充电模块,另一端连接所述放电模块;
所述充电模块用于储存电能;
所述放电模块用于将所述电能释放给所述待测元件;
所述模式切换模块用于根据第一控制信号控制所述充电模块和所述放电模块进入人体静电模式,还用于根据第二控制信号控制所述充电模块和所述放电模块进入机械静电模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模块包括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继电器K1、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容C4和二极管D4,所述电阻R3一端用于连接所述输入电源,另一端连接所述继电器K1的输入端,所述继电器K1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放电模块的输入端,所述电阻R1和电阻R2并联后接地,所述电容C1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2的第一端、所述电容C3的第一端和所述电容C4的第一端共用第一端点,且通过第一端点连接并联后的所述电阻R1和电阻R2,所述电容C1的第二端、所述电容C2的第二端、所述电容C3的第二端和所述电容C4的第二端共用第二端点,且通过所述第二端点连接所述继电器K1的输出端,所述电阻R4和所述二极管D4串联于所述继电器K1的第一线圈控制端和第二线圈控制端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放电模块包括电容C10,电阻R5、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电阻R12,继电器K2、继电器K6、继电器K10、电感L1、二极管D1、二极管D6、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所述继电器K2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继电器K1的输出端,所述继电器K2的输出端逐次串联所述电阻R8、电阻R9、电阻R10后接入所述继电器K6的输入端,所述继电器K6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接线端,所述第二接线端连接所述继电器K10的输入端,所述继电器K10的输出端串联所述电感L1接入所述第一端点;所述电阻R5和所述二极管D6串联于所述继电器K2的第一线圈控制端和第二线圈控制端之间,所述电容C10和串联后的所述电阻R5和所述二极管D6并联,所述电阻R12和所述二极管D1串联于所述继电器K10的第一线圈控制端和第二线圈控制端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大族激光科技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0199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