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重金属污染土壤腐植酸绿色原位固化修复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811501221.1 | 申请日: | 2018-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517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9 |
发明(设计)人: | 田原宇;乔英云;谢克昌;杨朝合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B09C1/08 | 分类号: | B09C1/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58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重金属污染土壤 腐植酸 修复工艺 原位固化 重金属 还原 土壤团粒 土壤种植 原位还原 渗出 半焦 陈化 菌肥 固化 迁移 恢复 | ||
重金属污染土壤腐植酸绿色原位固化修复工艺,第一步,在重金属污染土壤粉碎时加入剂与重金属的比例5‑30:1的腐植酸进行原位还原和固化,腐植酸促使土壤团粒化包裹阻断颗粒内重金属的渗出与迁移;第二步,陈化24小时以上后,还原后重金属污染土壤中加入1%‑3%的半焦菌肥混合均匀,实现永久还原与固定,恢复土壤种植功能。
1.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的重金属污染土壤腐植酸绿色原位固化修复工艺,涉及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净化治理,尤其涉及受铬污染土壤的修复。
2.背景技术
土壤污染会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重金属污染物导致的土壤污染尤为突出,其中受铬污染的土壤更是重中之重。
我国有近70个主要铬渣污染场地,加上大量电镀和皮革等企业,造成严重土壤铬污染,威胁或危害着地下水及饮用水源。另外,城市固体废物(污泥、粉煤灰、垃圾)和磷肥中含有铬,由于对这些具有一定肥力的固体废弃物实施农业再利用,使得土壤中的铬含量高于背景值,成为铬污染的来源之一。
铬污染场地的治理修复技术是国内外环保科技研究的重点与难点。铬在自然界主要以六价铬Cr(VI)和三价铬Cr(Ⅲ)两种稳定价态存在。三价铬主要以Cr3+形式存在,活性低、毒性小;六价铬主要以HCrO4-和CrO42-两种形态存在,易溶于水,活性高、毒性强。
目前铬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主要有两类:一是改变铬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将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降低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能力和生物可利用性,从而降低铭污染物的危害;二是将铬从被污染土壤中彻底的清除。目前铬污染的土壤修复技术主要有生物修复法、物理修复法、物理化学修复法、化学修复法。
生物修复法包括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即利用原土壤中的土著微生物或向污染环境补充经过驯化的高效微生物。在优化的操作条件下,通过生物还原反应,将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从而修复被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修复效果好、成本低、二次污染小,但修复周期漫长。
物理修复法是比较经典的土壤铬污染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客土、换土和深耕翻土等措施,通过客土、换土和深耕翻土与污土混合,降低土壤中铬的含量,减少铬对土壤、植物系统产生的毒害。物理修复法具有方法简单、花费时间少、彻底稳定的优点,但实施工程量大、投资费用高、污染土壤仍然存在,并且破坏土体结构,引起土壤肥力下降,还要对转换出的污土进行堆放或处理。但对于小面积污染严重的土壤客土或换土还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
物理化学修复法包括电动修复、电热修复、土壤淋洗等方法。电动修复是在土壤中插入阴、阳电极,施加直流电,在电场作用下,使Cr6+迁移阴极,然后进行集中处理。电热修复是利用高频电压产生磁波,对土壤进行加热,使铬从土壤中分离,从而达到修复的目的。土壤淋洗是利用淋洗液把土壤固相中的铬转移到土壤液相中去,再对含铬的水作进一步处理。物理化学修复法尽管优点很多,但耗能比较大,修复的面积有限,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难以克服的缺点。
化学修复法是向土壤中加入改良剂,进行吸附、氧化、还原或沉淀,改变了铬在土壤中存在的形态,降低铬的生物有效性。这种方法具有化学反应速度快、修复时间短(几周至几个月);反应强度大,对污染物性质和浓度不敏感;对某些难以用其他方法处理的有机物有效等优点,是最具有实用化潜力的铬污染土壤治理技术。但由于还原剂发生反应有一定的条件,往往会产生二次污染或破坏土壤结构。如硫酸亚铁还原法,与六价铬反应需要PH3-4的酸性环境,目前采用反应前稀硫酸调PH值,反应后再用石灰调为中性,不可避免会引入二次污染,同时土壤团粒结构破坏,修复后土壤上植物无法生长。目前还没有一种切实有效的还原改良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50122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