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旧锂电池溶剂萃取处理电解液与粘结剂的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811481815.0 | 申请日: | 2018-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180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8 |
发明(设计)人: | 周起帆;王海北;刘三平;郑朝振;秦树辰;薛宇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54 | 分类号: | H01M10/54;B01D1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仁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88 | 代理人: | 尹春雷 |
地址: | 100160 北京市丰台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解液 粘结剂 废旧锂电池 有机液体 大颗粒物料 溶剂萃取 破碎 预处理 回收有机溶剂 有机溶剂萃取 固体大颗粒 正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铝箔 初步分离 活性材料 技术难题 离子电池 液固分离 有机溶剂 回收 料浆液 锂电池 分馏 附着 黑粉 料浆 铜箔 脱除 萃取 锂盐 返回 | ||
一种废旧锂电池溶剂萃取处理电解液与粘结剂的工艺,属于锂电池回收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1)将锂离子电池预处理后破碎;(2)将破碎后的物料采用有机溶剂萃取;(3)将萃取后的物料初步分离,得到料浆和大颗粒物料;(4)将步骤(3)得到的料浆液固分离,得到黑粉产品和有机液体;(5)将步骤(3)得到的大颗粒物料液固分离,得到固体大颗粒和有机液体;(6)将步骤(4)和步骤(5)得到的有机液体分馏,分别回收有机溶剂、电解液、粘结剂和锂盐,有机溶剂返回步骤(2)循环使用。本发明不仅除去了废旧离子电池电解液和粘结剂,还使正负极材料与附着的铝箔/铜箔脱落,解决了废旧锂电池回收中活性材料难以脱除的技术难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电池回收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锂电池的处理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回收电解液与粘结剂的锂电池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锂电池因其电压高、容量大、成本低、安全性能好、寿命长、无记忆效应、环境友好等显著优点,而被广泛地应用于电子、交通等领域。随着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我国锂离子动力电池的产量保持强劲的增长态势。目前,动力电池寿命基本为1000-2000次充放电,按此循环寿命计算,大量的锂离子电池在使用3-8年后即面临着报废处理的问题。尽管对锂离子废旧电池的回收开始逐渐引起重视,但回收的焦点集中于电极材料有价金属的回收,而对电解液和粘结剂的处理和回收并不重视。在废旧锂离子电池的收集、堆放和回收过程中,电解液泄露和挥发,将对周边的大气、土壤和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
废旧锂电池的电解液中含有电解质六氟磷酸锂、有机溶剂和添加剂,而六氟磷酸锂易与水反应产生,气体有毒且腐蚀性很大同时电解液中的有机溶剂容易挥发,闪点低,易燃烧。在电池拆解回收的过程中易引起燃烧、爆炸等安全性问题,且在回收中产生的烟气或废水对环境的污染性很大。锂电池绿色回收技术中,在对电解液进行回收或无害化处理前,需将电池内残余的电解液集中收集。目前,国内外对废旧锂离子电池中电解液进行回收收集的研究较少,原因在于电解液量少且回收困难,而当电解液与极片浸润时,更不易分离。目前废旧电池在拆解前,电解液一般不收集起来,而是将其与废旧电池直接进行焚烧,使残留电解液气化排出或者是将废旧锂电池直接粉碎,使残留电解液混入固体料中,经后续处理会以废液的形式进行排放出去。上述方法均没有在电池拆解过程中对电解液进行集中收集,导致大气和水质受到严重的污染,增加后续废气废水的处理压力。
现有的锂离子电池粘结剂处理技术主要是采用热分解的处理方法,在热处理过程中,锂盐分解产生大量的酸氢氟酸,酸的强腐蚀性对腐蚀回收设备,对设备要求较高,同时尾气吸收废液会污染环境,而处理起来过程也较繁琐,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废旧锂电池溶剂萃取处理电解液与粘结剂的工艺。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废旧锂电池溶剂萃取处理电解液与粘结剂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锂离子电池预处理后破碎;
(2)将破碎后的物料采用有机溶剂萃取;
(3)将萃取后的物料初步分离,得到料浆和脱粉大颗粒物料;
(4)将步骤(3)得到的料浆液固分离,得到黑粉产品和有机液体;
(5)将步骤(3)得到的脱粉大颗粒物料液固分离,得到固体脱粉大颗粒和有机液体;
(6)将步骤(4)和步骤(5)得到的有机液体分馏,分别回收有机溶剂、电解液、粘结剂和锂盐,有机溶剂返回步骤(2)循环使用。
步骤(1)所述的预处理为回收锂电池的常规预处理操作,包括放电,清洗后干燥,除去电池或模组表面的油、水、电路板、大型金属构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818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