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自净式循环水养殖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63405.3 | 申请日: | 2018-1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014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发明(设计)人: | 汪翔;宋光同;何吉祥;崔凯;张静;陈静;吴本丽;黄龙;张烨;佘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3/00 | 分类号: | A01K63/00;A01K63/04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泽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44 | 代理人: | 方荣肖 |
地址: | 23003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生物 技术 自净 循环 养殖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自净式循环水养殖系统,包括养殖区、集污区、混合区。所述养殖区的底部设置多根增氧管,所述养殖区的一端设置至少一根进水管。集污区与所述养殖区的排水端通过一个单向溢流结构相隔;所述养殖区内的液体通过所述单向溢流结构单向流动至所述集污区。混合区用于向所述养殖区投喂饲料,并投放生物碳源和微生物菌制剂,所述集污区的上部开设供所述集污区的液体流向所述混合区的溢流口,所述混合区设置与至少一根进水管对应的至少一个抽水泵,抽水泵抽取所述混合区内的液体,并通过对应的进水管将所述液体传输至所述养殖区。本发明形成单向的水循环系统,充分利用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的浪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养殖技术领域的一种养殖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自净式循环水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生物絮团技术利用微生物作用将水体中的氨氮等含氮污染物降解去除或转化成细菌自身生物量,通过细菌絮凝成颗粒物质被水产品所摄食利用,以起到维持水环境稳定、减少换水量、提升动物免疫力、提高养殖成活率、增加产量和降低饲料系数等作用。
生物絮团技术实现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如不采取措施会导致池塘养殖水产品因缺氧死亡;同时需要扰动水体形成流场,从而使生物絮团生成速度与裂解速度相平衡,达到稳定的效果。因此在现有的生物絮团养殖设备中利用曝气管将空气打入水体方法,以起到增氧和扰动水体的功能。这种上下扰动水体方式为,在生物絮团培养初期时非常有效。然而随着生物絮团的集聚量增大,向上曝气的浮力不足以支撑生物絮团在水体中的悬浮状态时,生物絮团怎会沉积在池底。随着积聚在池底的生物絮团量增多,生物絮团由有氧反应转变为厌氧反应,导致其腐败并反过来恶化水体。此时只有通过换水排污的方式将池底腐败的生物絮团排出养殖系统,重新培育生物絮团。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自净式循环水养殖系统,本发明具备节能减排、效率高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生物絮团养殖系统需要定期换水,浪费水资源,养殖成本高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于生物絮团技术的自净式循环水养殖系统,包括:
养殖区,其底部设置多根增氧管;所述养殖区的进水端设置至少一根进水管;
集污区,其与所述养殖区的排水端通过一个单向溢流结构相隔;所述养殖区内的液体通过所述单向溢流结构单向流动至所述集污区;以及
混合区,其用于向所述养殖区投喂饲料,并投放生物碳源和微生物菌制剂;所述集污区的上部开设供所述集污区的液体流向所述混合区的溢流口,且溢流口的高度低于所述单向溢流结构中液体流向的高度;所述混合区设置与至少一根进水管对应的至少一个抽水泵;抽水泵抽取所述混合区内的液体,并通过对应的进水管将所述液体传输至所述养殖区。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养殖区、所述集污区、所述混合区为分隔在一个养殖池内的三个区域;
其中,养殖池中设置一块挡板,且所述挡板沿养殖池的长度方向设置,并将养殖池分隔成两个独立的收纳槽;在两个收纳槽中,容积较小的收纳槽为所述混合区,容积较大的收纳槽通过所述单向溢流结构分隔成所述养殖区和所述集污区。
进一步地,所述混合区还设置曝气管,且所述饲料为粉状饲料,所述生物碳源为水溶性碳源,所述微生物菌制剂为粉状工程菌或微生物培养液;曝气管用于向所述混合区增氧,且所述混合区通过曝气管排出的空气带动其内部的水体搅动,以混合所述饲料、所述生物碳源、所述微生物菌制剂至所述混合区中的液体中。
再进一步地,养殖池的外侧上安装鼓风机,且鼓风机用于向增氧管和曝气管输送空气。
再进一步地,多根增氧管平行且等间距设置;
所述养殖区还设置推气管,且多根增氧管的同一端连通推气管,鼓风机的出风口连通推气管的进气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未经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634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