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氧化氮催化空气氧化乙二醛制乙醛酸的方法、装置及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56086.3 | 申请日: | 2018-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800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2 |
发明(设计)人: | 曾舟华;蒋小春;田正芳;冉敬文;黄林勇;杨水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冈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C07C51/235 | 分类号: | C07C51/235;C07C59/147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肖明洲 |
地址: | 4380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氧化氮 催化 空气氧化 乙二醛制 乙醛酸 方法 装置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氧化氮催化空气氧化乙二醛制乙醛酸的装置,包括反应釜、喷射器、加料斗、滴液漏斗和吸收管。所述加料斗侧面连接喷射器,底部通过回形管I连接到吸收管。吸收管上端还连接有放空管,放空管侧面通过回形管II连接到滴液漏斗。吸液管置于反应釜中。所述反应釜底部设置排液管,排液管管道连接到喷射器,管道上设置有泵。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将反应产生的氧化氮直接转化成硝酸,提高了硝酸原料的利用率;用含氧反应液代替吸收液,节能减排;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氧化氮不与惰性气体混合,不会造成惰性气体夹带氧化氮放空污染空气和降低吸收速度的问题;自动控制氧化氮产生速度等于吸收速度,氧化氮可被全部吸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生产技术及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以硝酸氧化乙二醛过程中产生的氧化氮作催化剂、以空气中的氧气作氧化剂、以乙二醛为原料,制备乙醛酸的方法、装置及应用。
背景技术
乙醛酸(OHC-COOH),又名甲酰甲酸,是一种最简单的醛酸,兼有酸和醛的性质,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中间体,主要应用于医药、农药、香料、食品添加剂、生物化学等领域。随着乙醛酸下游产品市场的发展,它已经成为生产规模达数万吨的大宗化工产品,且市场需求稳步增长。
目前,乙醛酸工业化生产方法可以分为化学合成法和电化学合成法两大类,工业上最常用的化学合成法主要有乙醛酸硝酸氧化法和马来酸(酐)臭氧氧化法两种,电化学合成法包括草酸电解还原法和乙二醛电解氧化法等。其中,乙二醛硝酸氧化法经多年的改良,其反应条件温和,工艺简单成熟,原料廉价易得,生产成本低,是目前国内外生产厂家应用最为普遍的乙醛酸合成方法。但该法还存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NOX尾气,污染环境和硝酸消耗量大等问题。对于如何有效地减少NOX尾气污染,在化学合成技术领域已有的做法如发明专利《乙醛酸生产尾气吸收技术》,200810049919.4,谢建中。采用三级吸收设备进行吸收,前一、二级为纯水吸收,第三级为10-20%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又如发明专利《一种乙二醛硝酸氧化法生产乙醛酸的尾气处理方法和处理系统》,201110185138.X,鲍应元。引入空气将乙二醛硝酸氧化产生尾气中的NO氧化成NO2,用水进行6级吸收后,用碱液吸收,并将吸收液处理后部分循环套用。但上述方法还存在硝酸消耗量大,尾气处理量大和吸收设备庞大等问题。如何减少硝酸消耗量,已有的做法如发明专利《氧化氮催化氧气氧化乙二醛制备乙醛酸水溶液的合成方法》,200410096499.7,周智明。又如发明专利《制备乙醛酸水溶液的方法》,200980102995.X,F·布雷格。它们是在密闭反应釜中,用硝酸氧化乙二醛产生的氧化氮催化,使用氧气氧化乙二醛水溶液制备出乙醛酸水溶液。上述方法是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会因原料积聚、突然反应引起爆炸,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与传统硝酸氧化乙二醛法比较,其设备要求较高,设备成本增加,操作难度增大;尽管节约了硝酸,但增加了价格不低的纯氧气。如果用取之不尽,无需成本的含氧气体空气作为原料又将如何?如发明专利《常压氧化氮催化空气氧化乙二醛制备乙醛酸的方法及生产设备》,201310587789.0。该专利解决空气中的惰性气体与氧化氮的分离问题,但仍存在惰性气体夹带氧化氮的问题,大量的惰性气体尾气夹带着氧化氮排放到大气中,既形成酸雾、酸雨污染环境,又造成氧化氮资源浪费。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既能减少氧化氮尾气污染,又能提高硝酸利用率,还能减少设备成本的氧化氮催化空气氧化乙二醛制乙醛酸的方法、装置及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氧化氮催化空气氧化乙二醛制乙醛酸的装置,包括反应釜(5)、喷射器(2)、加料斗(14)、滴液漏斗(15)和吸收管(10)。
所述加料斗(14)侧面连接喷射器(2),底部通过回形管I(17)连接到吸收管(10);吸收管(10)上端还连接有放空管(16),放空管(16)侧面通过回形管II(18)到滴液漏斗(15);吸收管(10)置于反应釜(5)中。
所述反应釜(5)底部设置排液管(8),排液管(8)管道连接到喷射器(2),管道上设置有泵(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冈师范学院,未经黄冈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560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