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甲苯、耐热、阻燃PC材料及其制备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55418.6 | 申请日: | 2018-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755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周国剑;黄瑞杰;王浩;姜小龙;叶文琼;陈晓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广核俊尔新材料有限公司;中广核俊尔(上海)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9/00 | 分类号: | C08L69/00;C08L27/18;C08K5/134;C08K5/526;C08K5/03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朱朦琪 |
地址: | 325011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甲苯 耐热 阻燃 pc 材料 及其 制备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甲苯、耐热、阻燃PC材料及其制备工艺,按重量百分比计,该PC材料的原料组成包括:PC基材80~95%;增韧剂1~10%;扩链剂0.2~3%;润滑剂0.1~6%;阻燃剂0.1~5%;其它助剂0.1~3%;PC基材的熔体流动速率为7~18g/10min;增韧剂选自EMA、EBA、EBA‑GMA、EMA‑GMA中的至少一种;润滑剂选自聚四氟乙烯。工艺:将PC基材与扩链剂按比例混合均匀后由挤出机主喂料送入,剩余原料按比例混合均匀后由挤出机侧喂料送入,经塑化后挤出、造粒得到。本发明从配方组成及制备工艺两方面同时进行优化,制备得到耐甲苯、兼具高耐热、高阻燃特性的PC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碳酸酯材料的制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耐甲苯、耐热、阻燃PC材料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聚碳酸酯(PC)是一种线型聚碳酸酯,是一种无定形的工程塑料,需求量大,在五大工程塑料中仅次于尼龙,排在第二位。PC具有良好的韧性、透明性、耐热性和阻燃性,但PC耐化学性方面较差:PC虽然有一定的耐酸性,但是不耐强碱性溶剂;酮类、酯类及芳香族溶剂均可破坏PC,引起PC开裂。
PC材料在汽车、电器、建材、IT、手机等行业都有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些部件很多场合需要喷漆或丝印处理。油漆中的溶剂大多含甲苯,酮或酯类等成分,容易导致PC在喷漆过程中发生应力开裂,产品的良率也大大降低。即使是产品应用到市场,如果在半年或一年产生开裂会导致产品被召回,从而带来严重经济损失。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PC在喷涂或丝印部件中的应用,而且产品的设计自由度也受到了限制。
申请公布号为CN 101857717 A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耐化学品性能优异的阻燃聚碳酸酯合金及其制备方法,通过添加有机硅对PC/ABS进行耐化学品性能改善,其主要机理是由于有机硅与PC/ABS相容性差,促使其迁移到制品表面形成一层膜,起到耐化学品性的作用。但是,其不仅影响PC/ABS材料的冲击性能,而且遇到甲苯类或酮类、酯类化学试剂还是会出现开裂的问题。
申请公布号为CN 101508833 A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耐化学品性优异的PC/ABS合金,通过添加PBT类结晶材料达到良好的耐化学性能,但是PBT添加量一般需要超过10%,这不仅对PC/ABS材料的热变形温度影响非常大,而且模具收缩率也会从0.6%增加到0.8%,导致其不能应用于现有的PC/ABS的模具上,同时材料中ABS对甲苯也不耐受,所得合金材料耐甲苯能力较差。
申请公布号为CN 105814138 A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公开了含聚碳酸酯组合物:使用聚碳酸酯聚合物、相容剂和烯烃弹性体的组合来实现具有诸如良好耐环境应力开裂性的所需性质的含聚碳酸酯组合物。但相容剂和烯烃弹性体的添加量大,对材料耐热,阻燃均有负面影响,而且产品外观注塑点浇口模具或薄壁制件浇口斑太大,产品易起皮。
上述专利中公开的技术方案,均是通过向基体PC树脂中添加诸如ABS、PBT、PET、烯烃弹性体的方式来制备合金化PC,但由于添加比例太高,严重影响了材料模量、冲击强度、耐热性和阻燃性。由于IT.手机、电器、建材等领域对材料综合性能(冲击,耐热,阻燃,外观,喷涂,丝印)均有严格要求和认证,这导致以上技术方案中的产品的综合性能均无法满足要求,应用面大大受限。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喷漆或丝印处理后的PC塑料制品后期易应力开裂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PC材料,耐甲苯能力较好,还同时具备高耐热、高阻燃特性。可满足IT.手机、电器、建材等领域对材料综合性能的严格要求。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耐甲苯、耐热、阻燃PC材料,按重量百分比计,原料组成包括:
所述PC基材的熔体流动速率为7~18g/1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广核俊尔新材料有限公司;中广核俊尔(上海)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中广核俊尔新材料有限公司;中广核俊尔(上海)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554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