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止耐砷植物中的砷传播污染的药剂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421346.3 | 申请日: | 2018-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702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2 |
发明(设计)人: | 秦海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西金易来砷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9C1/10 | 分类号: | B09C1/10;C09K17/40 |
代理公司: | 长沙惟盛赟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28 | 代理人: | 周友福 |
地址: | 025250 内蒙***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止 植物 中的 传播 污染 药剂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止以耐砷植物为食的昆虫体内的砷传播污染的药剂,药剂中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为:黄腐酸3.2%~4.8%,肌醇0.2%~0.8%,醋酸钙94.4%~96.6%,其中,黄腐酸为叶面扩散剂、肌醇为催化剂、醋酸钙为主要反应物质。本发明还涉及药剂的使用方法,包括:将含砷尾矿或废渣平铺并撒上客土和底肥,将蜈蚣草种植后每隔15~30天向茎叶喷洒所述药剂,待其生长一段时间后进行首次收割,以后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再次收割,每次收割之后,留茬并对植株之间的土壤进行翻挖。本药剂喷洒在耐砷植物上,通过与砷物质反应生成砷酸钙,导致昆虫通过进食而急性中毒死亡,含砷尸体掉落至植物周围尾矿地,被翻挖进土壤,重新被植物吸收,达到大大减少砷对外扩散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止以耐砷植物为食的昆虫体内的砷传播污染的药剂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背景
砷是铜、铅、锑等有色金属矿石中主要伴生元素。砷的致毒性会导致环境污染、农业经济损失、水体重金属超标等不良环境效应,人若长期接触含砷物质会引起中毒,严重导致死亡。在目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在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尾矿。部分偏远地区或者小型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对采矿后留下的含砷尾矿和废渣只进行简单的堆置或填埋,大量的尾矿若不妥善处理,危害甚大。
生物除砷是绿色预处理含砷尾矿的一种方法,主要是通过种植当地耐性植物、先锋植物在尾矿库和废渣堆上快速形成植被,通过循环收割含砷植物茎叶达到除去尾矿中大量砷物质的方法。生物除砷方法具有成本低、工程量小、原位实施、生态协调等优点,在矿山废弃地复垦、废弃物治理和生态恢复中具有优势。
研究人员发现,在植物栽种生长吸收砷的过程中,蚜虫、蝗虫等有口器咀嚼式的昆虫通过对吸收过砷尾矿植物的啃食,一定量的砷物质转移进该昆虫的体内,该昆虫成为重金属砷携带体;体内累积砷的昆虫在4到5周内并不会死亡,会进行生物活动远离砷污染矿区,则砷随着昆虫进行生物活动而移动造成了砷的对外扩散,加大砷污染区域,造成了砷的对外扩散。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防止以耐砷植物为食的昆虫体内的砷传播污染的药剂及其使用方法,种植在含砷尾矿或者含砷废渣上的耐砷植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对其茎叶每间隔一段时间喷洒所述药剂,与植物内的砷物质反应生成砷酸钙,以该植物为食的昆虫通过进食该植物茎叶而体内积累砷酸钙,导致急性中毒死亡,含砷尸体掉落至植物周围尾矿地,被翻挖进土壤,重新被植物吸收。通过对耐砷植物的循环收割,达到除去尾矿或废渣中中大量砷物质的目的,而在其基础上通过对本发明药剂的使用,能够大大减少以该植物为食的昆虫因体内累积砷,进行生物活动远离砷污染矿区而导致砷对外扩散,提高砷的回收率。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止以耐砷植物为食的昆虫体内的砷传播污染的药剂,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
黄腐酸 3.2%~4.8%;
肌醇 0.2%~0.8%;
醋酸钙 94.4%~96.6%;
所述三种原料比重合计100%;其中,黄腐酸为叶面扩散剂、肌醇为催化剂、醋酸钙为主要反应物质。
优选地,一种防止以耐砷植物为食的昆虫体内的砷传播污染的药剂,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
黄腐酸 3.2%;
肌醇 0.2%;
醋酸钙 96.6%;
或者,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组成:
黄腐酸 4.2%;
肌醇 0.4%;
醋酸钙 95.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西金易来砷业有限公司,未经林西金易来砷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42134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