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物联网场景中下行同步信号的收发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96555.7 | 申请日: | 2018-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1247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9 |
发明(设计)人: | 邹骏;徐晨;余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56/00 | 分类号: | H04W56/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薛云燕 |
地址: | 21009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联网 场景 下行 同步 信号 收发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物联网场景中下行同步信号的收发方法。该方法为:首先发射端选择两条共轭序列进行同步信号发送;然后接收端分别使用共轭的两条本地序列进行定时检测;最后通过联合使用共轭序列的定时结果,得出最终的定时结果;所述发射端同步信号是由两条共轭的序列生成的,两条共轭序列为任意的序列,交替使用两条共轭序列在时域上进行信号发送;所述的接收端,分别使用发送同步信号的共轭的序列做为本地序列,根据相关器最大值输出进行定时检测。本发明利用共轭序列定时对称性,采用全相关检测算法,无需分段相关或者进行差分检测,避免了检测峰值快速下降和噪声放大,可以消除频偏带来的定时偏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物联网场景中下行同步信号的收发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以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技术为基础,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基本能满足用户对于无线服务的要求。但随着基于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技术的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的逐步建设,通信终端类型多样化,使得无线通信面临着新的挑战,第五代移动通信(5G)开始成为通信领域里的重点研究对象。与前四代通信不同,5G的应用场景十分多样化,ITU-R已于2015年定义了未来5G的3大类应用场景,分别是增强型移动宽带业务(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海量连接的物联网业务(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MTC)和超高可靠性与超低时延业务(Ultra Reliable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uRLLC)。5G移动通信系统是一个多业务多技术融合的网络,能够解决海量无线终端通信的需求。
物联网扩展了移动通信的服务范围,从人与人通信延伸到物与物、人与物智能互联,使移动通信技术渗透到更加广阔的行业和领域。实现物联网的关键在于机器间的通信(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TC),蜂窝机器型通信面临的最大挑战是MTC设备和用于人类通信(HTC,Human-type communication)的LTE用户设备(UE,User Equipment)之间巨大的差异,即在于收发器性能和应用场景的差异。其中,低成本的生产、部署和维护是MTC设备生产商最关注的方面之一,低成本使得大规模部署能够以一次性的方式进行部署,这与传统LTE终端的高成本特性不同。低成本势必会在设备使用的器件成本上进行缩减,晶体振荡器的准确性会大大降低,而由不精确的晶体振荡器引起的初始系统采集频率偏移对低功耗MTC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信号检测的影响,实际通信环境中会存在频率偏移,影响检测性能。
在接收端,降低频偏影响的同步定时检测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分段相关检测,二是差分相关检测。但这两种方法都存在着缺点:分段相关检测的性能会随着分段的数量快速恶化,其中频偏越大分段数量越多;差分相关检测虽然受频偏影响较小,但是接收信号在进行差分操作后,噪声会被放大,信噪比至少降低3dB,不能解决大频偏场景下的同步信号检测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联网场景中下行同步信号的收发方法,能够实现大频偏场景下的同步信号检测。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物联网场景中下行同步信号的收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发射端选择两条共轭序列进行同步信号发送;
步骤2、接收端分别使用共轭的两条本地序列进行定时检测;
步骤3、通过联合使用共轭序列的定时结果,得出最终的定时结果。
进一步地,步骤1所述的发射端选择两条共轭序列进行同步信号发送,具体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9655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含微纳导电网络结构的电池活性材料
- 下一篇:线路结构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