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囊加载的圆周异形壳体防护材料装配工装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72722.4 | 申请日: | 2018-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909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01 |
发明(设计)人: | 傅建中;邓华伟;吴俊强;唐李白;严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B11/00 | 分类号: | B25B11/00;B25B1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异形壳体 气囊 防护材料 缓冲层 工装 加载 装配 夹具 产品装配 真空吸盘 装配工装 防护层 分体式 保压 内壁 侧面固定 单件产品 独立加载 缓冲材料 均匀固定 内壁吸附 内部填充 轴向方向 装配过程 装配作业 加载力 多块 多圈 仿形 施压 贴合 整圈 拼接 配合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囊加载的圆周异形壳体防护材料装配工装,所述分体式工装包括夹具,所述夹具的内侧面固定装配有缓冲层,所述缓冲层的内部填充有气囊,所述缓冲层的内壁均匀固定装配有真空吸盘,所述真空吸盘的内壁吸附有防护层,所述防护层的内壁夹持有圆周异形壳体,本发明由多块分体式工装拼接而成,整圈工装为一组独立加载保压单元,当圆周异形壳体轴向方向较长且需多圈装配时,本发明可实现单件产品的连续装配作业,大大提升产品装配效率并降低成本,本发明采用气囊配合缓冲材料的施压方式实现装配过程的加载及保压,可实现防护材料表面加载力的均匀仿形贴合,有效保证了产品装配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装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气囊加载的圆周异形壳体防护材料装配工装。
背景技术
异形壳体为一类不规则的曲面拱壳,其外表面轮廓为不规则异形曲面。异形壳体通常作为仪器设备的外壳、物料输送管道等,广泛存在于工业制造及日常生活中。其中,对于横截面为封闭类圆周形的异形壳体可称之为圆周异形壳体。在工业制造过程中,有时需要在异形壳体外表面安装或粘贴防护材料,用以保护壳体内部装置或物料免受高温、振动、噪声、电磁等的干扰,如高温通道、特殊精密仪器等。
以某类型圆周异形壳体的外壁防护材料装配为例,当前的装配工艺是:
(1)将圆周异形壳体按其轴线方向卧置在定制工装上;
(2)在防护材料及圆周异形壳体上表面待装配处涂上粘接剂;
(3)用机械工装将防护材料固定在圆周异形壳体上表面待粘贴处;
(4)通过抽真空或机械加载或两者并用的方式实现对防护材料的全面积加压,并保压一定时间,以保证防护材料的粘接质量;
(5)待圆周异形壳体上表面的防护材料装配完毕后,撤去防护材料的全面积加压设备;
(6)将圆周异形壳体翻转一定的角度,然后重复(1)~(5)步骤以装配另一侧,直至圆周异形壳体外表面的防护材料全部粘贴完毕。
可见,目前的圆周异形壳体的外壁防护材料装配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装配效率低下。为保证产品装配质量,每装配若干件防护材料,需对防护材料进行真空或机械加载进行保压,而保压时间往往需要数小时。在保压过程中,一般无法进行单件产品的连续作业。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产品装配效率,增加了产品装配工艺复杂度及产品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囊加载的圆周异形壳体防护材料装配工装,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气囊加载的圆周异形壳体防护材料装配工装,包括至少两个分体式工装,且分体式工装拼接后内部形成仿形腔体,所述分体式工装包括夹具,所述夹具的内侧面固定装配有缓冲层,所述缓冲层的内部填充有气囊,所述气囊的外侧面连通有导管,且导管的外侧端贯穿缓冲层和夹具延伸至外部,所述缓冲层的内部插接有真空吸盘,所述真空吸盘的外侧端端贯穿缓冲层和夹具延伸至外部,且真空吸盘的内侧端贯穿贯穿缓冲层吸附有防护层,所述防护层的内壁夹持有圆周异形壳体。
进一步地,所述夹具的外侧面左右两端均开设有卡槽,相连两个夹具的相邻所述卡槽之间均卡接有连接件。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件包括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的内侧面与相连两个所述夹具外侧面连接处紧密贴合,所述弧形板的上表面右侧横向开设有凹槽,且凹槽的右端延伸至弧形板的右侧面,所述凹槽的内部右侧滑动装配有滑条,所述滑条的左端铰接有限位板,所述凹槽内壁前后两侧的左端对称开设有卡接槽,所述限位板的前后表面均固定装配有卡接块,所述限位板插接于凹槽的内壁左侧,所述卡接块卡接于同侧所述卡接槽内,所述弧形板的下表面左侧固定装配有第一卡块,所述滑条的下表面右侧固定装配有第二卡块,所述第一卡块卡接于相邻所述夹具的相邻所述卡槽中的一个内,所述第二卡块卡接于相邻所述夹具的相邻所述卡槽中的另一个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7272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