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流控制器的装配结构、装配方法及空调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47373.0 | 申请日: | 2018-1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743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张雄英;朱方;许真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89 | 分类号: | F24F11/89;F24F1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联创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4 | 代理人: | 夏宇和;刘亚竹 |
地址: | 315040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流 控制器 装配 结构 方法 空调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流控制器的装配结构、装配方法及空调器,本发明所述的气流控制器的装配结构,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支撑壳体、第二支撑壳体、第三壳体、第四壳体,所述第一支撑壳体与所述第二支撑壳体可拆卸连接形成气流控制器支撑装置,所述第三壳体与所述第四壳体可拆卸连接形成气流控制器容纳装置,所述气流控制器容纳装置与所述气流控制器支撑装置装配形成气流控制器的固定装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壳体上设置第一支撑部,在所述第二支撑壳体上设置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所述气流控制器用于改变第一容纳腔内的气体的导向。本发明所述的气流控制器的装配结构,结构合理,装配便捷,稳定可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气流控制器的装配结构、装配方法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得到了广泛应用,空调室内机的壳体是空调的重要部件,空调的许多部件例如电控元件、蒸发器等均安装在室内机的壳体内,并且,空调的进风口也形成在室内机的壳体上,而空调室内机由于安装在室内,所以会对室内的整体布局产生一定影响。
随着技术的发展,为了改变室内机换热器制冷或制热的空气流向,在室内机中的出风口处会设置一个气流控制器,用以控制改变排放的气流的流向。但是,气流控制器的放置位置以及固定支撑结构一直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此外,现有技术中的气流控制器控制的固定安装位置以及导风路径上由于密封不严,经常造成气流的外溢或者泄露,影响用户的体验。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气流控制器的装配结构、装配方法及空调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气流控制器的装配结构,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一支撑壳体、第二支撑壳体、第三壳体、第四壳体,所述第一支撑壳体与所述第二支撑壳体可拆卸连接形成气流控制器支撑装置,所述气流控制器支撑装置用于固定支撑气流控制器的顶部,所述第三壳体与所述第四壳体可拆卸连接形成气流控制器容纳装置,所述气流控制器容纳装置与所述气流控制器支撑装置装配形成气流控制器的固定装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壳体上设置第一支撑部,在所述第二支撑壳体上设置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形成第一容纳腔,所述气流控制器用于改变第一容纳腔内的气体的导向。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上设置支撑柱装置,所述支撑柱装置与所述第二支撑部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支撑部上设置第一限位筋,在所述第二支撑部上设置第二限位筋,所述第二限位筋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一侧,所述第二限位筋与所述第一限位筋套接接触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柱装置包括多个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限位筋的高度。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二支撑部上设置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容纳腔联通,所述第二支撑部用于支撑固定气流控制器,在所述第二支撑部的一侧设置上导风结构,在所述第三壳体上设置下导风结构,所述上导风结构与所述下导风结构形成导风路径,所述第一通孔通过气流控制器与所述导风路径联通,所述导风路径的另一端与出风口联通,所述出风口设置在第三壳体主体上。
进一步的,所述上导风结构包括第一导风板、第一限位板、第二限位板,所述下导风结构包括第二导风板,在所述第二导风板的上表面设置第三限位板、第四限位板,所述第三限位板与所述第二限位板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第四限位板与所述第一限位板可拆卸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风板下表面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下表面的高度,所述第二导风板上表面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下表面的高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473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三维波束赋形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