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银纹夜蛾性引诱剂组合物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34131.8 | 申请日: | 2018-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586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5 |
发明(设计)人: | 马好运;梅向东;翁爱珍;王留洋;宁君;张智;折冬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N37/06 | 分类号: | A01N37/06;A01N35/02;A01N31/02;A01P1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银纹夜蛾 性引诱剂 性信息素 协同剂 乙酸酯 碳烯 诱捕 昆虫性信息素 制备技术领域 植物挥发物 组合物制备 虫情监测 芳姜黄酮 十二碳烯 重要意义 质量比 交配 己醇 戊醛 乙基 应用 综合治理 | ||
本发明公开了属于昆虫性信息素制备技术领域的一种银纹夜蛾性引诱剂组合物及其应用,所述的性引诱剂组合物包括银纹夜蛾性信息素及协同剂。其中所述性信息素成分为顺‑7‑十二碳烯乙酸酯,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和顺‑11‑十六碳烯醛;所述协同剂主要是植物挥发物2‑乙基‑1‑己醇、芳姜黄酮、戊醛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性信息素与协同剂的质量比为1:0.3~1.2。本发明提供的银纹夜蛾性引诱剂组合物制备简单,使用方便,可应准确用于银纹夜蛾的虫情监测、大量诱捕和干扰交配,对于综合治理银纹夜蛾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昆虫性信息素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银纹夜蛾性引诱剂组合物及应用。
背景技术
银纹夜蛾[Argyrogramma agnata(Staudinger)]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迁飞害虫。主要寄主于油菜、甘蓝、花椰菜、白菜、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以及豆类作物,葛芭、茄子等作物。幼虫取食植物叶片,造成叶片孔洞或缺刻甚至死亡,并排泄粪便污染菜株,严重影响作物的品质和产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银纹夜蛾全世界都有分布,国内主要分布于各大豆主要产区,其中以黄淮流域和长江流域受害较重,一年发生1~5代,以蛹越冬,成虫昼伏夜出,趋光性强,趋化性弱,因而防治难度较大。可采用灯光诱捕诱杀,但因为环境条件限制,使得使用灯光诱捕有了局限性。传统多采用化学防治,大量的化学农药,不仅会使银纹夜蛾产生抗药性,而且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因此科学家们逐渐将化学防治转变为生物防治。
综合来看,国内外对昆虫信息化学物质的应用研究越来越重视,更多害虫的信息化学物质不断被鉴定、合成和田间应用。虽然性信息素具有选择性强、微量高效、对环境友好等优点,但只能诱杀同种雄性个体,对于一年多代的害虫可以起到较好效果,在野生雌蛾种群密度较高时并不能到达理想的效果,因此,还需要不断优化,达到更好的诱捕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银纹夜蛾性引诱剂组合物及应用,以提高综合治理银纹夜蛾的效果。
基于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银纹夜蛾性引诱剂组合物包括银纹夜蛾性信息素和协同剂。其中,所述银纹夜蛾性信息素为顺-7-十二碳烯乙酸酯,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和顺-11-十六碳烯醛,所述协同剂选自2-乙基-1-己醇、芳姜黄酮、戊醛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银纹夜蛾性信息素成分为顺-7-十二碳烯乙酸酯,顺-11-十六碳烯乙酸酯和顺-11-十六碳烯醛的质量比为3:1:0.1
可选地,所述协同剂组分由以下组份及质量比组成:2-乙基-1-己醇:芳姜黄酮:戊醛质量比为(30%~80%):(20%~60%):(5%~35%)。
较佳的,所述协同剂由以下组分及质量比组成:2-乙基-1-己醇:芳姜黄酮:戊醛质量比为(45%~65%):(25%~55%):(10%~25%)。
优选的,所述协同剂由以下组分及质量比组成:2-乙基-1-己醇:芳姜黄酮:戊醛质量比为55%:30%:15%。
可选地,所述银纹夜蛾性信息素与协同剂的重量比为1:(0.3~1.2)。
较佳地,所述银纹夜蛾性信息素与协同剂的重量比为1:(0.45~1.0)。
优选的,所述银纹夜蛾性信息素与协同剂的重量比为1:0.6。
一种银纹夜蛾性引诱剂组合物诱芯的制备方法,将所述协同剂施加到含有银纹夜蛾性信息素的诱芯上;或者将所述协同剂与银纹夜蛾性信息素混合后施加到空白的诱芯上;或者将所述银纹夜蛾性信息素和协同剂各自施加到空白的诱芯上,再将含有所述协同剂的诱芯与银纹夜蛾性信息素诱芯搭配使用。
上述的银纹夜蛾性引诱剂组合物诱芯在诱捕银纹夜蛾中的应用,将固定了银纹夜蛾性引诱剂组合物的诱捕器,悬挂于发生或可能发生银纹夜蛾的区域,用于银纹夜蛾虫情监测和大量诱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3413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蠋蝽性诱剂及其应用
- 下一篇:一种水稻田飘浮分散颗粒除草剂及其制备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