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回收聚酯降解物的赤泥处理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30326.5 | 申请日: | 2018-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713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6 |
发明(设计)人: | 杨建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建强 |
主分类号: | C08G63/91 | 分类号: | C08G63/91;C08K9/08;C08K11/00;C08L27/06;C08L23/06;C08L23/12;C08L91/06;C08J3/22 |
代理公司: | 济南金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19 | 代理人: | 杨磊 |
地址: | 250100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回收 聚酯 降解 处理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基于回收聚酯降解物的赤泥处理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将回收聚酯与适当多元醇混合,在过渡金属盐催化剂的催化下,加热至150‑200℃,进行酯交换降解反应,得到端基为羟基的低分子量聚对苯二甲酸酯,然后用浓硫酸进行端羟基硫酸酯化,得到端基为硫酸单酯的聚对苯二甲酸酯,即为赤泥处理剂。上述赤泥处理剂处理过的赤泥,代替轻质碳酸钙作为填料用于树脂或塑料的加工。可明显提高树脂熔融指数,可以改善某些塑料制品的力学性能。本发明将回收聚酯和废渣赤泥处理后用于塑料制品,具有双重的环境意义。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于回收聚酯降解物的赤泥处理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处理过的赤泥可作为塑料加工的功能填充剂,属于回收聚酯利用和赤泥的综合利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聚酯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大吨位树脂,特别是被大量用于饮料、饮用水的包装,它的回收再利用是一个巨大的环境和资源问题。目前我国仅瓶片级的聚酯达6000万吨。回收聚酯瓶片由于卫生要求不能再用于食品包装,仅可在做增韧、增粘或化学扩链处理后(再生聚酯-原料、技术、市场和应用,本刊编辑部,纺织导报,2012,No2,P23-39),添加于新树脂中用于非食品的领域,如抽丝用于衣物,熔融加工成器皿,构件等。因而扩大回收聚酯的再利用领域和发展新的应用技术,对日益增加的聚酯废弃物的处理和再利用,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赤泥是氧化铝工业排除的污染性废渣(由于含较多铁氧化物而显铁红色称为赤泥),据估计每生产1t氧化铝约产出0.8-1.6t赤泥。全世界氧化铝工业每年产生的赤泥超过6000万t,目前我国赤泥年排放量约3000-4000万t,累计赤泥堆积量已达几亿吨,全部露天堆存。目前大部分采取赤泥库湿法存放或脱水干化处理的方法,不仅侵占农田,赤泥中的碱向地下参透,造成地下水体和土壤污染;同时裸露赤泥形成的粉尘随风飞扬,污染大气,恶化生态环境;另外赤泥中的有价成分未得到充分利用,将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对其进行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十分必要;但赤泥高碱含量导致其工业应用极少,综合利用率仅为10%左右。
赤泥作为塑料制品的填充剂报道较少。以往的报道主要是赤泥作聚氯乙烯的功能性填料。除填料的作用外,利用赤泥中的碱性金属氧化物的碱性,来吸收聚氯乙烯的分解产生的氯化氢,抑制聚氯乙烯的分解,制成的PVC塑料,称“红泥塑料”。该技术首先由台湾联合工业研究所研制成功,但没有较好的推广开来。
有些专利文献报道,例如:中国专利文件CN1047512A利用回收塑料加木屑赤泥,螺杆挤出机挤出,制成木屑、赤泥改性塑料。中国专利文件CN102070815A介绍以赤泥作为阻燃剂,以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接枝率5-10%)或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为原位脱碱剂,与聚乙烯在混炼机中熔融共混加工,得到阻燃聚乙烯塑料成品。中国专利文件CN106751170A一种赤泥和PVC树脂制备的彩色单壁或双壁波纹瓦。然而,这些技术中将赤泥不经处理,直接作为塑料制品的填料,其在塑料融体中的分散性差,造成得到塑料制品力学性能较差,只能制作一些力学性能要求不高的制品。其主要原因:一是赤泥夹带的较多的氢氧化钠,会严重影响在塑料制品中的应用。如果简单用无机酸中和,形成的无机盐,也会严重降低塑料制品的力学性能和制品的使用寿命。二是赤泥微粒成分复杂,这些无机粒子和树脂的相容性差(包括分散性差,二者界面能大),表面积小(和多孔填料相比),也会降低塑料制品的综合性能。
因此,寻找一类处理剂来处理赤泥,它既能中和赤泥中的游离氢氧化钠,其形成的盐至少对塑料制品性能无害,最好有所正的贡献。同时能有效降低界面能的表面活性物质,解决赤泥用作塑料制品填料时分散性差的问题,进而提高塑料制品的力学性能,而且具备来源丰富,制作简便,价格低等优点,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建强,未经杨建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3032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