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肿瘤靶向诊疗的近红外光控纳米颗粒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16805.1 | 申请日: | 2018-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6467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6 |
发明(设计)人: | 王其;范曲立;徐敬增;沈清明;戴叶能;蔡宇晴;黄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49/00 | 分类号: | A61K49/00;A61K49/22;A61K9/51;A61K41/00;A61K45/06;A61P35/00;C07D487/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地址: | 21000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肿瘤 靶向 诊疗 红外 光控 纳米 颗粒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肿瘤靶向诊疗的近红外光控纳米颗粒及制备方法。本发明的近红外光控纳米颗粒由肿瘤靶向性两亲性分子,卵磷脂,脂肪酸低共熔物,DPP‑BT‑CN和抗癌药物通过纳米共沉淀方法制备得到,在近红外光照下该纳米颗粒具有优良的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光声成像、光动力以及光热转换性能,同时近红外光诱导的高温可使该纳米颗粒实现固液相变,实现负载药物的有效释放,即用于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光声成像指导的靶向光热/光动力/化疗联合治疗。本发明设计的肿瘤靶向诊疗的近红外光控纳米颗粒为癌症治疗带来了巨大的希望,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肿瘤靶向诊疗的近红外光控纳米颗粒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药物释放系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智能药物释放系统要求在到达肿瘤位置之前能够保持稳定的结构,同时在一定的刺激响应下(光、超声、pH、温度、氧化还原、酶等)可以有效地释放药物。在各种刺激响应中,光刺激由于具有高时空分辨率、远程操作、无创伤性等优点而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温敏性相转变材料可以在光诱导的高温下发生相转变(固态到液态),可以用于药物的可控释放。在已报道的相变材料中,脂肪酸由于具有低成本、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热稳定性及在较窄的温度范围内表现出可逆的固-液转变的性能,被选作包裹药物的温敏性核,在光控药物释放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在成像技术方面,近红外二区(NIR-II,1000-1700nm)荧光成像技术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由于该波段发射波长较长,生物组织自身的光散射及自荧光较弱,因此极大地提高了成像的穿透深度及成像效果,在于生物技术及生命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光声成像(PAI)结合了光学成像和超声成像的特点,具有高对比度、高分辨率等的优点,在实时医学成像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前景。
相比于传统的化疗手段,肿瘤联合治疗技术能够产生协同或者增加效应,从而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及肿瘤耐药性。光热治疗(PTT)及光动力治疗(PDT)以其毒副作用小、治疗效果好等优点而受到广泛的关注,成为肿瘤治疗的有效手段。因此,将光热、光动力、化疗结合在一起,发展具有多模式联合治疗的纳米颗粒用于肿瘤的治疗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及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肿瘤靶向诊疗的近红外光控纳米颗粒及制备方法。
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肿瘤靶向诊疗的近红外光控纳米颗粒,所述的纳米颗粒中包括在近红外光照射下释放的药物的光敏剂DPP-BT-CN,所述的DPP-BT-CN的结构为:
其中,R为C5-C12的直链烷烃。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DPP-BT-CN在水溶液中的最大吸收波长为700nm±20nm,该特性使得DPP-BT-CN具有光声成像能力。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DPP-BT-CN在水溶液中的最大荧光发射为1090nm±10nm,该特性使得DPP-BT-CN具有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能力。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DPP-BT-CN的水溶液在600-800nm的激光照射下,溶液的温度随着时间增加而升高。
进一步,在功率密度为0.25-1W/cm2的波长为730nm的激光下照射超过30s,溶液的温度上升至少3℃。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600-800nm的激光照射下,所述的DPP-BT-CN水溶液具有良好的单线态氧产生能力,使得DPP-BT-CN表现出良好的光动力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邮电大学,未经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1680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