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花香型红茶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16410.1 | 申请日: | 2018-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700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发明(设计)人: | 何万忠;肖红妹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宁市瑶园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F3/12 | 分类号: | A23F3/12;A23F3/06;A23F3/14;A23F3/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21500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茶叶 萎凋 晾青 揉捻 花香型红茶 微波杀青 放入 制备 发酵 微波杀青机 流水冲洗 原料采集 晾干 茶香气 光照度 三步法 萎凋槽 阴凉处 杀青 摊开 柔和 清洗 采摘 采集 室内 车间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花香型红茶的制备方法,依次包括如下步骤:(1)原料采集:在7‑8月份采摘茶叶;(2)清洗:将采集的茶叶用流水冲洗干净后于阴凉处摊开,晾干;(3)晾青:在室温在20‑25℃,相对湿度60‑75%的室内晾青90‑150min;(4)萎凋:将晾青后的茶叶放入萎凋车间的萎凋槽进行三步法萎凋,安装有LED灯,光照度为1000‑1500Lx,进行萎凋;(5)微波杀青:将茶叶放入微波杀青机,杀青0.5‑1min;(6)揉捻:将微波杀青后的茶叶进行揉捻5‑7min;(7)发酵:将揉捻后的茶叶在20‑30℃,相对湿度85%以上的环境下发酵4‑6h。该茶香气馥郁独特,口感柔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红茶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花香型红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成分,香气物质比鲜叶明显增加,所以红茶具有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特征,我国红茶品种以祁门红茶最为著名,为我国第二大茶类。
红茶属全发酵茶,是以适宜的茶树新牙叶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一系列工艺过程精制而成的茶。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重要工艺,红茶在初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因其干茶冲泡后的茶汤和叶底色呈红色而得名,发展花香型红茶有利于经济发展、保护环境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花香型红茶及其制备方法,通过LED灯控制光照,使茶多酚挥发,多酚香气充分充斥叶面,该茶香气馥郁独特,口感柔和,回甘悠长,无安全隐患。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1)原料采集:在7-8月份采摘茶叶,摘拣无虫咬、病害的叶芽,弃去残缺芽叶、
老叶和杂质;
(2)清洗:将采集的茶叶用流水冲洗干净后于阴凉处摊开,晾干表面水分;
(3)晾青:在室温在20-25℃,相对湿度是60%-75%的室内晾青90-150min;
(4)萎凋:将晾青后的茶叶放入萎凋车间的萎凋槽进行三步法萎凋,安装有模拟日照的LED灯,光照度为1000-1500Lx,模拟日照进行萎凋;
(5)微波杀青:然后将茶叶放入微波杀青机中,杀青0.5-1min;
(6)揉捻:将微波杀青后的茶叶进行揉捻5-7min;
(7)发酵:将揉捻后的茶叶在20-30℃,相对湿度85%以上的环境下发酵4-6h。
其中步骤(4)三步法萎凋条件如下:(a)先在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在50-60%条件下萎凋15-20min;(b)温度30-40℃,相对湿度在40-45条件下萎凋20-30min;(c)温度40-45℃,相对湿度在50-55%条件下萎凋30-50min。
本发明还包括以上方法制备的花香型红茶。
在茶叶萎凋过程中主要物理变化表现为茶青叶含水量的减少,含水量减少导致叶质变柔软,为红茶揉捻造形创造了必要的物理条件,鲜叶萎凋失水主要是通过鲜叶背面的气孔及表皮角质层而进行的,通常嫩叶中50肠水分是通过角质层散发的,而粗老叶由于角质层厚而坚实,只有5-10肠的水分是通过它散发的,萎凋的失水过程主要为3个阶段,首先是萎凋叶中的游离水蒸发,其次是叶中“自体分解水”和“分散水”散发,最后才是“化合水”和“结合水”散失。萎凋湿度过高,则不利于水分的散发,不利于茶叶的揉捻和造型,鲜叶难以发生化学变化,不论在数量上或是质量上都难完成,影响萎凋进程;萎凋温度过低,容易造成萎凋时间过长,温度过高,茶叶容易变色,对红茶汤色、香气、口感造成不良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宁市瑶园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常宁市瑶园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1641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