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隧道模型试验平台的分布式多点同步电液伺服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811311527.0 | 申请日: | 2018-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228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3 |
发明(设计)人: | 郑荣跃;柳琦;夏汉庸;董子博;张策;朱君;陆幸;郦亮;陈涛;吴彩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大学;宁波寰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5B11/22 | 分类号: | F15B11/22;F15B11/17;F15B13/08;F15B21/0423 |
代理公司: | 宁波奥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226 | 代理人: | 何仲 |
地址: | 31521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隧道 模型 试验 平台 分布式 多点 同步 伺服 控制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隧道模型试验平台的分布式多点同步电液伺服控制系统,特点是包括控制模块、油箱、第一变量泵、第二变量泵、第三变量泵、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第五控制阀和执行模块;优点是通过阀组控制模块控制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及第五控制阀的开合状态,使与第一变量泵的出口、第二变量泵的出口及第三变量泵的出口流出的油路形成串并联结构,既能实现单独对各自对应的比例阀控液压缸组进行供油,又能实现通过控制第四控制阀及第五控制阀的开闭状态进行联合供油,能够通过任意组合方式进行供油,可以根据负载需要,灵活布置,既能达到节能效果,又能实现互为备用油路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尤其是隧道模型试验平台的分布式多点同步电液伺服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在隧道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管片在施工时的安全性,需要事先对管片的形变特性及荷载特性做检测,目前,一般采用定荷载的方式对管片进行施压从而检测管片在受到定荷载时的整体平均状态,然而,管片上一个位置处受力时产生形变会对周围的部位造成影响,并且在实际施工环境中不同位置的土层荷载特性随施工进展会随时变化,对管片的压力也随之变化,因此,采用定荷载方式检测出来的管片在实际施工时容易在局部位置发生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任意组合供油的隧道模型试验平台的分布式多点同步电液伺服控制系统。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隧道模型试验平台的分布式多点同步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包括控制模块、带有冷却系统的油箱、第一变量泵、第二变量泵、第三变量泵、第一控制阀、第二控制阀、第三控制阀、第四控制阀、第五控制阀和执行模块,所述的执行模块包括七条用于支撑实验管片的支撑环架,每条所述的环架上设置有一组比例阀控液压缸组,每组所述的比例阀控液压缸组包括多个用于对实验管片施加作用的比例阀控液压缸,所述的油箱的出油口分别与所述的第一变量泵的入口、所述的第二变量泵的入口及所述的第三变量泵的入口连通,所述的第一变量泵的出口与所述的第一控制阀的入口连通,所述的第二变量泵的出口与所述的第二控制阀的入口连通,所述的第三变量泵的出口与所述的第三控制阀的入口连通,所述的第一控制阀的出口分别与所述的第四控制阀的一端及两组所述的比例阀控液压缸组中所有的比例阀控液压缸的入口连通,所述的第二控制阀的出口分别与所述的第四控制阀的另一端、所述的第五控制阀的一端及另外任意三组所述的比例阀控液压缸组中所有的比例阀控液压缸的入口连通,所述的第三控制阀的出口分别与所述的第五控制阀的另一端及剩余两组所述的比例阀控液压缸组中所有的比例阀控液压缸的入口连通,所述的控制模块包括阀组控制模块和七个液压缸控制模块,所述的阀组控制模块用于控制所述的第一控制阀、所述的第二控制阀、所述的第三控制阀、所述的第四控制阀及所述的第五控制阀的开合状态,每个所述的液压缸控制模块对应控制一组所述的比例阀控液压缸组。
每个所述的液压缸控制模块均设置有调控模块,每个所述的调控模块用于读取除与该液压缸控制模块对应的一组比例阀控液压缸组之外的其余六组比例阀控液压缸组的荷载信息和位移信息,根据预设程序获取对应的调控信号并将调控信号发送至对应的液压缸控制模块,再由液压缸控制模块根据调控信号控制对应的比例阀控液压缸组的荷载状态及位移状态。在调控模块中预设一组根据其他组比例阀控液压缸组的荷载信息和位移信息如何调整本组比例阀控液压缸组的荷载状态和位移状态的计算程序,当读取到其余荷载信息和位移信息后,得到对应的调控信号并发送至对应的液压缸控制模块,由液压缸控制模块控制对应的比例阀控液压缸组的荷载状态及位移状态,由于管片上不同位置受到荷载产生形变时,会对其余部位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调控模块的设置能够使对每组比例阀控液压缸组的位移及荷载的调控有据可依,从而调控结果更精确且符合实际情况,从而对实验管片性能进行检验结果更为有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大学;宁波寰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大学;宁波寰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1152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