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保温预制混凝土外墙内钢框装配式混合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03245.6 | 申请日: | 2018-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409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8 |
发明(设计)人: | 蒋庆;冯玉龙;种迅;王德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B2/56 | 分类号: | E04B2/56;E04B1/76;E04B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黄德海 |
地址: | 230009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保温 预制混凝土 混合结构 外墙 装配式 钢框架柱 内钢框 预制混凝土梁 装配式混凝土 叠合楼板 钢框架梁 柱节点 施工 预制 楼梯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保温预制混凝土外墙内钢框装配式混合结构,该结构包括:叠合楼板和预制楼梯;自保温预制混凝土外墙,用于对混合结构进行自保温;钢框架梁和钢框架柱,钢框架柱和自保温预制混凝土外墙连接,以构成装配式混合结构。该结构可以有效的避免采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中预制混凝土梁柱节点连接施工难的问题,同时可以扩大获得空间,具有施工速度快,成本低和建筑适用范围广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保温预制混凝土外墙内钢框装配式混合结构。
背景技术
作为符合建筑工业化生产模式的结构形式,装配式建筑具有产品质量容易控制,施工速度快,改善施工现场环境,以及减少混凝土早期收缩和温度裂缝,结构耐久性好等众多优点,是促使传统的建设方式向集约、节约、绿色、环保、科技等现代化建设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是绿色建筑的新载体,值得大力推广。
对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我国已建和在建的绝大部分为采用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高层住宅建筑,装配式剪力墙-框架结构体系应用较少,主要是由于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框架结构体系当采用节点现浇时,内部两个方向混凝土框架主梁与主梁、主梁和次梁施工过程中梁在就位时,底部钢筋和腰筋常出现碰撞现象,严重影响施工效率,且节点较为复杂;当采用节点预制时,构件生产和运输难度大,造价高。
对于装配式钢结构,其构件部品可以进行标准化设计和标准化工业生产,大大缩短了平均设计周期和生产周期,且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和稳定性,并能以产品的形式推向社会。虽然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优点很多,但过去几十年我国民用建筑领域的应用并不理想。其中钢结构住宅“三板”问题严重制约着其发展,即外墙板、内墙板、楼板问题,尤其是外墙板当采用轻质墙体材料,其防水、保温以及耐久性问题十分突出;若采用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挂墙板,其保温和耐久性问题虽然解决了,其又带来了自重大、安装精度要求高、施工难度大、接缝易开裂等一些列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自保温预制混凝土外墙内钢框装配式混合结构。该混合结构极大提高施工效率,降低经济成本,提升建筑适用范围。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了自保温预制混凝土外墙内钢框装配式混合结构,包括:叠合楼板和预制楼梯;自保温预制混凝土外墙,用于对所述混合结构进行自保温;钢框架梁和钢框架柱,所述钢框架柱和所述自保温预制混凝土外墙连接,以构成装配式混合结构。
本发明实施例的自保温预制混凝土外墙内钢框装配式混合结构,可以有效的传递梁端弯矩,有效的解决了装配式钢结构的保温、防水、漏梁漏柱等难题,避免采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中预制混凝土梁柱节点连接施工难的问题,同时具有空间大、施工速度快、成本低和建筑适用范围广的优点。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自保温预制混凝土外墙内钢框装配式混合结构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可选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自保温预制混凝土外墙的截面为T型截面或L型截面,以传递梁端弯矩。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自保温预制混凝土外墙的外墙边缘构件为现浇混凝土制得。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自保温预制混凝土外墙设置于所述结构的四周外侧。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自保温预制混凝土外墙为预制剪力墙。
进一步地,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钢框架柱设置于所述混合结构的内部。
本发明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032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