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便携式电缆识别仪在审
申请号: | 201811301737.1 | 申请日: | 2018-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834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9 |
发明(设计)人: | 段浩宇;叶鹏;赵书政;卢麒麟;高伟峰;王辉;温艳磊;杨洪林;谷向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汝阳县供电公司;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08 | 分类号: | G01R31/08 |
代理公司: | 成都市鼎宏恒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1248 | 代理人: | 谢敏 |
地址: | 471000 河南***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收机 发射机 电缆识别仪 电池容纳腔 柔性线 导线连接 电缆识别 信号识别 传统的 干电池 连接件 壳体 判据 体内 供电 替代 安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便携式电缆识别仪,包括发射机、接收机以及用于保护发射机和接收机的壳体,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电池容纳腔,所述电池容纳腔中放置有为发射机和接收机供电的干电池;所述接收机通过导线连接有柔性线,所述柔性线两端通过连接件连接在一起构成信号识别线圈。便携式电缆识别仪的使用和推广,可完全替代各种现有传统的电缆识别仪,判据简单,定位明确,使用方便,特别是安全高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缆识别仪,具体涉及便携式电缆识别仪。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缆识别仪由发射机、接收机、识别钳、连接线组成,用发射机输出较大的脉冲电流信号,信号加在待识别电缆(一定是停电的电缆)的一个好相的始端上,该相末端接地,电缆的原接地线要打开。当发射机工作时在目标电缆上就会有大电流的脉冲信号,使用接收机就可以识别目标电缆,目标电缆上信号强,方向一定,其他电缆信号弱,方向相反。当识别仪向被测线缆施加脉冲电流I时,由于线缆末端接地,回流电流分别从其它线缆的接地向回流动,电流in方向和总电流I的方向相反,电流in大小也只是I的n分之一。当我们用测试钳卡在线缆上时,即可用电流的方向和大小来区分和识别线缆。
目前电力系统普遍采用的电缆识别仪发射机,体积大、重量重,均需要外接AC220V电源工作,因此,一种携带方便、体积小的便携式电缆识别仪尤其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电缆识别仪,解决现有电缆识别仪发射机,体积大、重量重,均需要外接AC220V电源工作,携带不方便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便携式电缆识别仪,包括发射机、接收机以及用于保护发射机和接收机的壳体,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电池容纳腔,所述电池容纳腔中放置有为发射机和接收机供电的干电池;
所述接收机通过导线连接有柔性线,所述柔性线两端通过连接件连接在一起构成信号识别线圈。
使用时先将连接件拆开,然后将柔性线绕在待识别的电缆上,再使柔性线和连接件一起构成闭合的信号识别线圈,相比于硬质卡钳,能够更准确的识别信号,适应性更强,灵敏度更高。
本申请中的便携式电缆识别仪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将外接电源改成干电池,将卡钳改成信号识别线圈,体积大大减小,且携带方便。
作为优选的,所述电池容纳腔中与电池平行的两侧壁呈弧形设置,沿远离电池容纳腔底部的方向,与电池平行的两侧壁之间的距离先增加再减小。
防止电池翘起,导致电池与电极接触不良,影响电缆识别仪工作。
作为优选的,所述电池容纳腔中容纳两节以上电池,两电池相邻处的上方设置有弹性防翘条;沿远离电池容纳腔底部的方向,所述弹性防翘条的宽度逐渐增加。
弹性防翘条可以为电池提供一个挤压力,降低电池和电极接触不良的情形。另外,由于防翘条是有弹性的,所以不会阻碍电池的拆装。
作为优选的,所述防翘条朝向干电池的表面上设置有增压橡胶棒,所述增压橡胶棒有两个以上,均匀分布在防翘条朝向干电池的表面上。
可以增加电池受到的摩擦力,更好的将电池固定在电池容纳腔中。
作为优选的,所述电池容纳腔上设置有后盖。
作为优选的,所述连接件包括位于柔性线一端的第一连接件和位于柔性线另一端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上设置有连接槽,所述第二连接件上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和连接槽通过相适配的螺纹可拆卸连接。
柔性线的两端通过螺纹连接的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可拆卸连接,连接方式简单,不需要搬动电缆,使用更加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汝阳县供电公司;国家电网公司,未经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汝阳县供电公司;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30173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