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体温监测的实时麻醉平面监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78575.4 | 申请日: | 2018-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636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22 |
发明(设计)人: | 宋兴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宋兴荣 |
主分类号: | A61B5/00 | 分类号: | A61B5/00;A61B5/01 |
代理公司: | 广州胜沃园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416 | 代理人: | 徐晶 |
地址: | 510623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麻醉平面 体温监测 体温探头 监测 患者皮肤表面 移动智能终端 皮肤 脊髓神经 实时变化 实时监测 体表标志 麻醉药 腋中线 穿戴 节段 体温 无创 椎管 代谢 串联 量化 清晰 发现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体温监测的实时麻醉平面监测方法,通过将多个无线穿戴式体温探头串联成“H”型贴于患者皮肤表面,两侧体温探头沿着患者腋中线贴于两侧皮肤之上,体温探头的水平节段与脊髓神经支配区域的体表标志一致,以此指示麻醉平面所达到的位置,通过移动智能终端实时监测患者皮肤表面体温,通过体温监测判断麻醉平面的位置。本发明的基于体温监测的实时麻醉平面监测方法,具有无创便捷、清晰量化、精确、实时的突出优点,并且本发明的实时麻醉平面监测方法,通过相应部位体温探头的监测和计算,无需随访即可了解椎管内麻醉药的代谢情况,通过皮肤温度的实时变化监测患者麻醉平面的消退情况,做到有异常早发现早处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临床中麻醉监测的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体温监测的实时麻醉平面监测方法。
背景技术
椎管内麻醉是临床常用的麻醉方式,其具有麻醉镇痛效果明确、肌松良好及术后康复快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下腹部、下肢及盆底手术中。椎管内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入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脊神经受到阻滞使该神经根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因此椎管内麻醉后会产生明确的麻醉阻滞。麻醉平面是指椎管内麻醉神经被阻滞后皮肤痛觉消失的范围,其上下界限称为麻醉平面。麻醉平面的测定对手术能否进行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椎管内麻醉实施后,麻醉平面产生,其必须覆盖于手术区域之上方可实施手术,例如一些下腹部开腹手术,内脏牵涉痛、刀割痛、灼烧痛等均需在麻醉平面内完成,因此麻醉平面的测定至关重要。蛛网膜下腔被阻滞后可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其变化程度与阻滞平面高低密切相关。当高平面阻滞时,可阻滞心交感神经,导致心动过缓,心排量减少并进一步降低血压。如果运动神经被阻滞导致肋间肌甚至膈神经麻痹,可发生心跳骤停。阻滞平面不够或不完善,会影响手术进程并引发全身生理、病理及内分泌等的不利影响。因此麻醉中必须随时观察测定阻滞平面以判断神经阻滞范围。
目前临床上测定麻醉平面主要有痛觉法(针刺)、触觉法、冷觉法(氯乙烷喷雾、酒精棉球)等3种方法:
触觉法和冷觉法在临床上并不常用,其主要弊端在于触觉和冷觉并不能准确反映痛觉阻滞平面,其机制在于椎管内麻醉阻滞的顺序为交感神经、温度觉神经、痛觉神经、触觉神经、运动神经、压力觉神经、本体感觉神经,因此触觉法和冷觉法在临床应用中受限。
最常用的方法是针刺法,即使用顿性针尖刺患者不同脊髓支配截断的皮肤已确定该区域是否有痛觉产生,此方法的不足包括:
1.针刺力道程度具有极强的主观性,测试这者予不同的力度的疼痛刺激,可能产生不同的测试结果;
2.患者反复遭受针刺痛苦,在麻醉平面没有确定前,麻醉医生需反复用针刺激患者皮肤,当刺到患者未产生麻醉区域时,患者将感受到疼痛,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恐惧;
3.针刺伤后容易导致患者皮肤感染,用力过小测定不明显,用力过大难免刺破皮肤形成创口,给病人带来痛苦并留下感染隐患。若医务人员一时疏忽使用了不洁针头,则有可能造成病毒性肝炎,甚至艾滋病等血液传播性疾病的传播;
4.对于语言障碍无法交流的患者在实施麻醉后难以使用针刺发监测平面位置;
5.对于全身性痛觉过敏患者难以取得其准确的主述材料。
红外热成像技术分析麻醉平面是一种新型的平面测定方法,红外热像技术是将红外摄像技术和计算机自动分析技术相结合,通过接收人体发出的红外辐射,精确测定体表温度变化,并将各点温度以二维立体图,即红外热像图的形式表现出来。该技术能敏感反应人体体表温度变化及其分布特点,用红外热像图测量麻醉平面较传统方法测量麻醉平面更科学、安全、无创、直观,且不受患者本身耐受性和表达能力的影响。然而这种方法的不足是需要专业的设备进行红外摄像和数据分析,成本过高,仅限于研究中使用无法再临床上推广使用。此外该技术的灵敏度不高,远红外热像仪可以接收人体发出的红外辐射,精确测定体表温度,并以热像图的形式表现出来,其温度分辨率达0.05℃,而0.05℃的分辨率难以捕捉和体现体温变化,这也限制了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宋兴荣,未经宋兴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7857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