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打破野茉莉种子休眠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70225.3 | 申请日: | 2018-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970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5 |
发明(设计)人: | 喻方圆;吴岐奎;赵婕;陈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C1/00 | 分类号: | A01C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申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74 | 代理人: | 邱兴天 |
地址: | 211225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湿沙 茉莉 种子休眠 下层 发芽率 饱和含水量 层积处理 低温条件 苗木种植 混合物 出苗 整齐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打破野茉莉种子休眠的方法,属于苗木种植技术领域。该方法为将野茉莉种子置于湿沙中,湿沙的含水量为饱和含水量的60~70%,种子与湿沙的混合物置15~20℃的暖温条件下层积处理58~62d;然后将上述暖层积处理后的种子连同湿沙一起,在0~5℃的低温条件下层积处理115~125d。本发明的方法不需要任何药剂,方法具体,可操作性强,处理效果好,种子绝对发芽率在95%以上,出苗迅速整齐,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高的推广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苗木种植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打破野茉莉种子休眠的方法。
背景技术
野茉莉(Styrax japonicus)为安息香科野茉莉属落叶小乔木,该树种主要分布在秦岭、黄河以南各地,生于海拔50~1800m的阳坡、林缘及灌丛。日本、朝鲜也有分布。属阳性树种,生长迅速,喜生于酸性、疏松肥沃、土层较深厚的土壤中。
野茉莉树形优美,初夏开花,花朵朝下,花如白玉,繁花似雪,果似铃铛,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园林中用于水滨湖畔或阴坡谷地,溪流两旁,在常绿树丛边缘群植,白花映于绿叶中,饶有风趣。野茉莉还被引种到美国和加拿大,成为重要的庭园绿化和行道树树种。
野茉莉不仅观赏价值高,而且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据报道,野茉莉富含香豆酮、香豆酮糖苷和皂苷等物质,其树脂是治疗炎症性疾病的传统药物。近年来,又从该树种中提取到能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的物质,可预防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野茉莉作为饲料添加剂,有利于提高海带石斑鱼(Epinephelus bruneus)的免疫力,减少病菌和原生动物的侵染。
由于具有观赏和药用价值,野茉莉的栽培利用已越来越广。但野茉莉种子具有休眠特性,如果处理不当,则播种后出苗率低、出苗不整齐,甚至不出苗。不仅浪费种子、人力和物力,而且严重制约野茉莉的开发利用。迄今为止,国内外对野茉莉种子休眠的研究还很鲜见。
目前,文献提及的打破野茉莉种子休眠的方法有:低温层积前用赤霉素浸种,对野茉莉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其中以500mg/L GA3浸种后层积80d或100d及750mg/L GA3浸种后层积80d效果较好,种子发芽率分别为65.23%、68.00%和67.57%(王丽,刘庆华,王奎玲,等.赤霉素浸种与层积时间对野茉莉种子萌发的影响研究[C]//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09.2009.)。但是上述关于打破野茉莉种子休眠的报道存在以下不足:(1)需要应用赤霉素等药剂。在生产实践中,如果没有赤霉素等药剂,则难以打破野茉莉种子的休眠;(2)文献报道中,经低温层积加赤霉素处理后,种子发芽率最高为68%,打破休眠还有潜力可挖。经对现有技术的文献检索发现,目前还没有系统研究打破野茉莉种子休眠方法的报道。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费用低、效果佳、操作简便的打破野茉莉种子休眠的方法。
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打破野茉莉种子休眠的方法,将野茉莉种子置于湿沙中,进行暖温层积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种子连同湿沙一起,进行低温层积处理。
进一步地,所述暖温层积处理的条件为15~20℃下层积处理58~62d。
进一步地,所述低温层积处理的条件为在0~5℃下层积处理90~180d。
进一步地,所述低温层积处理的条件为在0~5℃下层积处理115~125d。
进一步地,所述低温层积处理的条件为在0~5℃下层积处理120d。
更进一步地,所述暖温层积处理的条件为15~20℃下层积处理60d,所述低温层积处理的条件为0~5℃下层积处理120d。
进一步地,所述湿沙的含水量为饱和含水量的60~7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7022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