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耐电树老化聚烯烃绝缘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67927.6 | 申请日: | 2018-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849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董伟;周巍;田波;刘宇光;宋成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黑龙江省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8L23/06 | 分类号: | C08L23/06;C08L53/02;C08K5/375;C08F8/10;C08F297/04;H01B3/44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岳泉清 |
地址: | 300192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耐电树 老化 烯烃 绝缘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耐电树老化聚烯烃绝缘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涉及一种聚烯烃绝缘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它为了解决现有聚烯烃绝缘材料的耐电树老化性能较低的问题。本发明耐电树老化聚烯烃绝缘材料按重量份数由100份的聚烯烃、1~20份SEBS衍生物、0.1~0.5份抗氧剂和0~20份增容剂共混制成。制备方法:将聚烯烃、SEBS衍生物、抗氧剂和增容剂在转矩流变仪中进行共混,在100~180℃下共混10~15分钟,得到耐电树老化聚烯烃绝缘材料。本发明通过对SEBS进行改性,在SEBS大分子上修饰出芳香酮结构的侧链,制备大分子电压稳定剂,提高了聚烯烃绝缘材料耐电树老化性能,起树电压提高34.06%,直流击穿场强提高20%。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烯烃绝缘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聚烯烃绝缘材料具有电气性能好、物理化学性质稳定、安装和维护方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交、直流电力电缆。但在电力电缆的实际运行中,由于电缆中杂质或缺陷等局部电场强度集中区域的存在都会降低绝缘材料的介电强度并引发电树枝的生长。电树枝是聚烯烃绝缘材料中常见的电老化现象,是一种发生在聚合物绝缘中的电致裂纹老化现象,由于其局部预击穿通道呈现类似树枝状而得名,电树枝通常起始于高电场集中区域,在电场的作用下沿着绝缘弱区不断向前发展,直至绝缘结构最终击穿失效,电树枝的产生严重影响了以聚合物为主绝缘的电缆的可靠性与使用寿命。
目前提高聚烯烃绝缘材料抑制电树枝产生的方法十分有限,主要以改进加工工艺、采用超净料等方式减小绝缘结构中电场应力的集中,但是很难在加工的过程中把缺陷和空隙从材料中完全消除,微空隙很容易在材料的成型阶段产生,没有缺陷和空隙的材料不可能获得,因此现有的方法很难进一步提高聚烯烃绝缘材料的耐电树枝性能。能否通过在聚烯烃绝缘材料基体中引入适当的组分,制备聚烯烃绝缘复合材料,成为进一步提高聚烯烃绝缘材料耐电树枝性能的突破口。
芳香酮类有机电压稳定剂如苯乙酮可大幅提高聚乙烯的击穿场强和电树枝起始电压,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捕获高能电子抑制聚乙烯的电老化。但由于其与PE相容性较差,容易迁移,影响电缆使用的长期可靠性。为了克服芳香族衍生物迁移,Markus Jarvid、HaraldWutzel等在苯偶酰、噻吨酮中引入长烷基侧链,增加电压稳定剂与XLPE的相容性,但是这依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电压稳定剂的迁移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聚烯烃绝缘材料的耐电树老化性能较低的问题,而提供一种耐电树老化聚烯烃绝缘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耐电树老化聚烯烃绝缘材料按重量份数由100份的聚烯烃、1~20份SEBS衍生物、0.1~0.5份抗氧剂和0~20份增容剂共混制成;
其中SEBS衍生物的结构单元通式(Ⅰ)如下:
本发明耐电树老化聚烯烃绝缘材料的制备方法按下列步骤实现:
按重量份数将100份的聚烯烃、1~20份的SEBS衍生物、0.1~0.5份的抗氧剂和0~20份增容剂在转矩流变仪中进行共混,在100~180℃下共混10~15分钟,得到耐电树老化聚烯烃绝缘材料;
其中SEBS衍生物的结构单元通式如下:
本发明通过对SEBS进行改性,在SEBS大分子上修饰出芳香酮结构的侧链,制备大分子电压稳定剂。通过大分子电压稳定剂改性聚烯烃绝缘材料,既能提高聚烯烃绝缘材料的耐电树老化性能,又能解决电压稳定剂析出难题。
本发明所述的耐电树老化聚烯烃绝缘材料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大分子电压稳定剂改性聚烯烃材料,电压稳定剂与聚烯烃材料相容性好,且电压稳定剂能够稳定存在于聚烯烃材料中,提高聚烯烃绝缘材料耐电树老化性能,起树电压提高34.06%,直流击穿场强提高20%,又可避免电压稳定剂析出,获得性能稳定的绝缘材料。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黑龙江省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黑龙江省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679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强型热收缩膜
- 下一篇:一种吸湿放湿性热收缩膜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