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伏直供直流电源系统功率分配的方法、电路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59867.3 | 申请日: | 2018-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605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29 |
发明(设计)人: | 郑永强;林宇光;雷博;陈美兰;苏羽;张春贺;魏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瓦特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1/10 | 分类号: | H02J1/10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俞梁清 |
地址: | 519080 广东省珠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伏直供 直流电源 系统 功率 分配 方法 电路 装置 | ||
1.一种光伏直供直流电源系统功率分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00)获取直流母线上光伏直流直供单元输出电压和直流电源模块输出电压;
S200)调整输出电压使为0,其中为电压梯级;
S300)获取实际负载功率、光伏直流直供单元输出功率和直流电源模块输出功率;
S400)对比实际负载功率与光伏直流直供单元输出功率的值,并
当时,令,其中,为单个光伏单台直流直供模块输出功率,
当时,调整光伏直流直供模块输出比例系数、直流电源模块输出比例系数及单台直流电源模块输出功率的值,使得总输出功率等于实际负载功率,即,使,其中,
当时,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00还包括以下前置步骤:
S401)分别在直流电源模块和光伏直流直供单元执行内部均流输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00还包括以下后置步骤:
S402)分别在光伏直流直供单元与直流电源模块执行均功率输出;
S403)在光伏直流直供单元上执行最大功率点跟踪;
S404)对输出电流执行脉宽调节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为常数,且取值为1V。
5.一种光伏直供直流电源系统功率分配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应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所述电路包括:功率分配控制器,均流电路,均流总线,均功率电路,脉宽调节控制电路,以及最大功率点跟踪调节电路;
所述均流总线连接所述均流电路,所述均流电路连接所述均功率电路,所述均功率电路连接所述最大功率点跟踪调节电路连接所述脉宽调节控制电路及所述功率分配控制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流电路包括:均流总线电路、电流采集电路和差分放大电路;
其中,所述均流总线电路包括第一运算放大器,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和第五电阻;所述第一电阻连接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负输入端,所述第二电阻连接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正输入端,所述第三电阻连接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负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所述第四电阻连接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所述第五电阻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正输入端,另一端接地;
其中,所述电流采集电路包括第二运算放大器,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和第十电阻;所述第六电阻连接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负输入端,所述第七电阻连接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正输入端,所述第八电阻连接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负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九电阻连接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所述第十电阻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正输入端,另一端接地;
其中,所述差分放大电路包括第三运算放大器,第十一电阻和第一电容,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的负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一端,其正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九电阻,所述第一电容与所述第十一电阻串联连接,并连接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的负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均功率电路包括第四运算放大器,第一三极管第十二电阻;
其中,所述第四运算放大器的正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三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其负输入端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的一端,其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的一端,其集电极连接所述最大功率点跟踪调节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十二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瓦特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珠海瓦特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59867.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源电涌保护器
- 下一篇:基于线损负荷特性曲线的配电网理论线损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