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锁二次鉴权开锁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53604.1 | 申请日: | 2018-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157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发明(设计)人: | 刘伟;蔡建业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云时智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C9/00 | 分类号: | G07C9/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03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能门锁 控制端 智能锁 开锁 服务管控 开锁系统 开锁指令 请求命令 验证码 传输 鉴权 公用通信网络 随机验证码 安全协议 短信方式 管控平台 开锁密码 开锁状态 应用程序 语音播报 时效性 锁体 发送 告知 监控 通信 安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锁二次鉴权开锁系统及方法,其包括智能门锁,智能门锁和服务管控平台以安全协议接入无线公用通信网络后,与智能门锁的控制端进行通信;用户向智能门锁发送开锁请求命令,智能门锁将接收到的开锁请求命令经服务管控平台传输至智能门锁的控制端;智能门锁的控制端将开锁指令传输至智能门锁,并生成具有时效性的随机验证码,同时将开锁指令的验证码以短信方式直接发送到用户的应用程序上;由智能门锁通过LED显示或语音播报形式将开锁密码告知用户,将智能门锁打开;智能门锁将开锁状态经智能锁管控平台传输至智能门锁的控制端,实现监控。本发明通过二次验证码在锁体上的输入,实现更加严谨和安全的开锁方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智能家居物联网应用技术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智能锁二次鉴权开锁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物联网,智能家居技术的更新与进步,智能锁已经逐步的渗入到企业和消费者家庭。智能锁作为传统锁的升级换代产品,能够给用户提供更便捷,更时尚的功能。智能锁一般都提供了丰富的开锁方式。从用户的位置来区分可以分为远程开锁和近程开锁。远程开锁一般使用应用程序或者微信的管控,可以在管理员不在现场,通过指令即可打开门锁。近程开锁,即包括传统的密码开锁,指纹开锁,刷卡开锁等等。这些方式给用户提供便利性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远程开锁方式对安全性的考量。
现在的智能锁管控方式,一般通过应用管理程序或者与微信程序的方式进行开锁方式。这种开锁的方式无一例外的都支持远程的开锁。但是当用户/管理员在使用程序中,不小心点击了开锁的功能。智能锁有可能在用户/管理员不知情的方式下,已经被自动打开了。
同时由于智能锁的管理系统可能部署到了公有云的环境中,在数据和信息的传输中,未做加密等安全的防护措施,有可能会被黑客劫持到。从而获得智能锁的控制权。这些未经授权的开锁方式,隐藏着极大的安全性的风险。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智能锁二次鉴权开锁系统及方法,其在智能锁端增加二次鉴权,通过在锁体上的输入二次验证码,实现更加严谨和安全的开锁方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锁二次鉴权开锁系统,其包括智能门锁、智能锁管控平台和智能门锁的控制端(应用程序或者微信程序);所述智能门锁和锁控管控平台以安全协议接入无线公用通信网络后,与所述智能门锁控制端进行通信;用户向所述智能门锁发送开锁请求命令,所述智能门锁将接收到的开锁请求命令传输至所述门锁管控平台;所述门锁管控平台将开锁指令传输至所述智能门锁,并生成具有时效性的随机验证码,同时将开锁指令的验证码以短信等方式直接发送到所述用户的应用程序上;或者由所述智能门锁通过LED显示或语音播报形式将开锁密码告知所述用户;用户将获取到的二次随机码输入到智能门锁上,将所述智能门锁打开;所述智能门锁将开锁状态经所述服务器上,进而发送到用户/管理员的手机或其他监控平台,实现门锁状态的监控。
进一步,所述安全协议为https或MQTT。
进一步,所述智能门锁包括电路板、LCD显示屏、语音播报模块和按键;所述电路板是智能锁的核心组件,控制锁的整体,并与所述智能门锁的控制端进行信息交互;所述LCD显示屏用于与所述用户的视觉信息交互;所述语音播报模块用于与所述用户的声音信息交互;所述按键便于用户输入密码进行开关门的操作。
进一步,所述智能锁管控平台负责控制所述智能门锁的打开与关闭、门锁的密码设定修改;并接收所述智能门锁的控制端(应用程序或者微信程序)的控制指令,将所述智能门锁的控制端的控制指令通过无线信息传递给所述智能门锁,实现锁的管理控制。
进一步,所述智能门锁的控制端是用户/管理员用于管理控制门锁的应用程序或微信程序;用户/管理员通过应用程序或微信程序进行所述智能门锁的打开或者关闭的操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云时智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杭州云时智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536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行车记录平台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音频输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