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生产环氧大豆油的高温反应工艺及其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811251278.0 | 申请日: | 2018-10-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204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2 |
| 发明(设计)人: | 曹志亮;邓健能;徐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海珥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7D303/42 | 分类号: | C07D303/42;C07D301/16 |
| 代理公司: | 南京钟山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52 | 代理人: | 戴朝荣 |
| 地址: | 226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滴加 环氧大豆油 大豆油 双氧水 传统工艺 反应阶段 高温反应 加热 反应时间缩短 工艺及其装置 充分混合 反应效率 时间缩短 甲酸 生产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生产环氧大豆油的高温反应工艺,依次经过滴加阶段和继续反应阶段,其具体步骤如下:1)滴加阶段:先将甲酸与大豆油充分混合,然后再将双氧水滴加其中,滴加温度为滴加温度为70~76℃,滴加时间为7小时;继续反应阶段:首首先加热至70~78℃,反应5小时,接着继续加热至78~82℃,同样反应3小时。本发明工序简单,反应效率较高,与传统工艺相比,双氧水的滴加时间缩短了1到4小时,继续反应时间缩短了2到4小时;在大豆油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滴加结束和继续反应结束后,环氧大豆油的质量都比传统工艺要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氧增塑剂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新型生产环氧大豆油的高温反应工艺及其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生产环氧大豆油反应工艺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滴加阶段:滴加温度为51-58℃,滴加时间为8-11小时;第二个阶段为继续反应阶段:温度为68-82℃,反应温度为10-12小时;反应时间过长,导致反应产生过多的副反应,产品质量达不到高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生产环氧大豆油的高温反应工艺,反应效率更高,产品质量更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生产环氧大豆油的高温反应工艺,依次经过滴加阶段和继续反应阶段,其具体步骤如下:
1)滴加阶段:先将甲酸与大豆油充分混合,然后再将双氧水滴加其中,滴加温度为70~76℃,滴加时间为7小时;
2)继续反应阶段:首先加热至70~78℃,反应5小时,接着继续加热至78~82℃,同样反应3小时。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新型生产环氧大豆油的高温反应工艺采用的高温反应装置,包括滴加反应装置和保温反应釜;所述的保温反应釜通过连接管道和泵体一与所述的滴加反应装置连接,将滴加反应装置内的物料泵入保温反应釜内;
所述的滴加反应装置包括滴加反应釜和换热器;滴加反应釜的顶部设置双氧水滴加口、原料添加口和物料循环入口;滴加反应釜的底部设置有物料出口;物料出口与换热器的进口和连接管道连接;物料出口与换热器进口之间以及物料出口与连接管道之间设置开关阀;换热器的出口与滴加反应釜顶部的物料循环入口连接;
所述的保温反应釜包括釜体和设置于釜体内的内冷却盘管,釜体上部和下部分别设置冷却水泵入口和冷却水排出口;釜体的顶部设置保温物料入口,底部设置保温物料出口。
进一步地,物料出口与换热器的进口之间还设置有泵体二。
进一步地,换热器冷却水入口通过冷却水泵与冷却水池连接,换热器冷却水出口连接冷却水池或者排水池。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器的出口与静态混合器连接,静态混合器与滴加反应装置连接。
进一步地,滴加反应装置和保温反应釜的釜底均设置有连接至高频电源的电磁感应加热线圈和用于显示釜内温度的温度表。
进一步地,滴加反应釜和保温反应釜均设置有搅拌装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工序简单,反应效率较高,与传统工艺相比,双氧水的滴加时间缩短了1到4小时,继续反应时间缩短了2到4小时;在大豆油质量相同的情况下,滴加结束和继续反应结束后,环氧大豆油的质量都比传统工艺要高。
本发明采用两个反应釜,一个反应釜滴加双氧水反应,另一个反应釜对物料进行保温,这样冷却用水量可以减少一半,每两个反应釜可以减少一个双氧水滴加罐。压料用气量可以减少一半。
本发明的装置在反应釜增加外循环反应装置,增加了反应釜冷却面积和混合效果,双氧水滴加时间缩短,可以连续滴加,反应效率大大提高,质量提高。将两个反应釜串联,将滴加和保温阶段分开,大大降低了安全风险。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海珥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南通海珥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5127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