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改性剂、双疏BC类超细干粉灭火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48844.2 | 申请日: | 2018-10-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808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31 |
发明(设计)人: | 张和平;赵军超;陆松;付阳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F220/24 | 分类号: | C08F220/24;C08F220/20;C08F220/58;A62D1/00 |
代理公司: | 11227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张雪娇;赵青朵 |
地址: | 230026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性剂 单体单元 疏水 超细干粉灭火剂 活性单体 疏油性 全氟烷基乙基丙烯酸酯 碳酸氢盐基 改性 包括甲基丙烯酸 丙烯酸羟烷基酯 羟烷基丙烯酰胺 甲基丙烯酰胺 全氟基团 羟烷基酯 羟烷基 共聚 疏油 羟基 制备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疏BC类超细干粉灭火剂,通过改性剂对碳酸氢盐基料与辅料改性后得到;所述改性剂包括单体单元A与单体单元B;所述单体单元A由全氟烷基乙基丙烯酸酯形成;所述单体单元B由活性单体形成;所述活性单体包括甲基丙烯酸羟烷基酯、丙烯酸羟烷基酯、N‑羟烷基丙烯酰胺与N‑羟烷基甲基丙烯酰胺中的一种或多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的改性剂包括全氟烷基乙基丙烯酸酯单体单元,其具有较好的疏水疏油性能,将其与含羟基的活性单体共聚后,可进一步提高改性剂的疏水疏油性能,同时还可增强全氟基团的柔性,从而使改性剂可对碳酸氢盐基料及辅料进行疏水疏油改性,使得到的超细干粉灭火剂具有较好的疏水疏油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超细干粉灭火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性剂、双疏BC类超细干粉灭火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哈龙灭火剂由于其高效的灭火效能,曾一度在消防工业当中大范围使用。然而,由于哈龙灭火剂在大气中不易降解,并且在紫外光的照射下能够分解并消耗臭氧层,已经被禁止使用。
以碳酸氢盐为基材的BC类干粉灭火剂主要用于液体和气体火灾的扑救,且具有较为高效的扑救效果,这主要是由于碳酸氢盐分解温度低,100℃左右即可分解,同时碱金属盐具有吸收自由基,阻隔链式反应的作用。但市场上普通碳酸盐类灭火剂粒径大、悬浮能力差、分解速度慢、灭火效能较低。
超细碳酸氢盐类灭火剂具有较好的弥散性,灭B、C类火的灭火效能是哈龙灭火剂的2~3倍,灭火效率高,同时由于其也具有低GWP值的特性,成为哈龙灭火剂的良好替代物之一。
然而,灭火剂经过超细化处理之后,比表面积增大,表面能高,易吸潮团聚。因此,必须要对超细化的粉体进行改性,赋予其疏水性。此外,在进行油池火的扑救时,超细干粉灭火剂虽然也有一定的扑灭效果。但灭火剂与油面接触后即沉降,油池残留温度将会造成燃油的持续挥发,此时若有残留火焰或者引火源的存在,火焰即会“复燃”。因此有必要对灭火剂进行改性,使其具有疏油效果。
目前针对于灭火剂疏水疏油改性的研究很多。
2005年四川大学的赵春霞在其硕士论文“抗复燃超细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剂的合成研究”中提出了利用气流粉碎和干法工艺、采用硅油处理剂和氟碳表面活性剂分别进行疏水和疏油改性,得到了流动性较好,具有一定疏油性的粉体。但是硅油本身具有较大的亲油性,会使粉体的疏油性能大打折扣。
公开号为CN102872571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复合多盐超细干粉灭火剂及其制备方法,也是用氟碳表面活性剂进行疏油处理,然而由于氟碳表面活性剂的具体型号未知,因而改性效果未知。
公开号为CN107670212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ABC灭火剂运用疏水白炭黑和偶氮二甲酰胺进行灭火剂的疏水疏油改性处理,但此种处理方法得到的疏油效果较差,而且不能较长时间浮在油面,有搅动即会下沉。
为了让超细干粉粉体具有较好的疏水疏油性,必须要对传统配方以及制造工艺进行改良,由于现有的氟碳表面活性剂,大多无法对粉体表面进行有效的包覆改性,而且即使可以有效的改善粉体基质的疏油性,其疏水性却不能兼顾。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急需一种新工艺、新配方来得到长效的疏水疏油的双疏超细干粉灭火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性剂、双疏BC类超细干粉灭火剂及其制备方法,该超细干粉灭火剂具有较高的疏水疏油性能,制备方法简单且成本较低,适合工业化生产。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疏BC类超细干粉灭火剂,通过改性剂对碳酸氢盐基料与辅料改性后得到;
所述改性剂为丙烯酸酯类共聚物,包括单体单元A与单体单元B;所述单体单元A由全氟烷基乙基丙烯酸酯形成;所述单体单元B由活性单体形成;所述活性单体包括甲基丙烯酸羟烷基酯、丙烯酸羟烷基酯、N-羟烷基丙烯酰胺与N-羟烷基甲基丙烯酰胺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4884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