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孔膜截留集聚微球的免疫微孔杯、微孔板条及其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24856.1 | 申请日: | 2018-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772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发明(设计)人: | 马校卫;常晓依;周新红;周中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快灵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快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53 | 分类号: | G01N33/53;G01N33/68;G01N33/577;G01N33/76;G01N33/533;G01N21/64;G01N21/29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104 | 代理人: | 赵孟琴;缪利明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孔 截留 集聚 免疫 板条 及其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孔膜截留集聚微球的免疫微孔杯,微孔杯底部的中部设置一通孔,杯内底面以通孔中心为轴成一定锥形倾斜角度;通孔表面贴合了微孔膜;微孔杯内设置至少一种直径均匀且大于微孔膜孔径的包被微球、固定于包被微球表面的捕获试剂、以及直径小于微孔膜孔径的标记试剂;捕获试剂及标记试剂具有互为直接或间接配位体关系的物质;含待测物质的样品溶液加入时发生反应,在包被微球表面形成配位体反应复合物。在溶液穿越微孔膜流出时,游离的标记试剂流出,配位体反应复合物的标记试剂及包被微球被微孔膜截留在表面,形成聚集浓缩效果。本发明还公开了由若干所述微孔杯排列成的微孔板条和所述微孔杯、微孔板条的检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学诊断领域的液相免疫或配位体检测技术,具体地说,是关 于一种微孔膜截留集聚微球的免疫微孔杯、微孔板条及其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免疫分析技术是其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高特异性产生的识别和结合反应实现生物分子的检测,具备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适用面广、所需设备简单、线性范围较宽 等优点,已成为当今最具竞争力和挑战性的分析测试技术之一,在生命科学、临床医 学以及环境、食品、药物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免疫标记分析技术主要包括:放射物 标记、酶标记、发光标记、荧光标记等方法。用放射物标记抗原或抗体发展的放射免 疫分析(radioimmunoassay,RIA)是美国科学Yalow和Berson于1959年创立的一种 微量分析法,它是将具有高灵敏度的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和特异性免疫化学技术相结 合而建立的新方法。该技术利用核素标记物的放大效应,改善了待测物的检测下限, 同时以抗体或抗原作为结合试剂,大大提高了检测方法的特异性。
以荧光标记的荧光免疫分析(fluorescein immunoassay,FIA)是由Conn等首创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种标记免疫学技术,其所用标记物是荧光素和荧光染料,是将抗 原或抗体标记以荧光物质与相应抗原或抗体结合,在荧光显微镜或紫外线照射下,检 测荧光强度和荧光现象的一种检测方法。荧光标记免疫法灵敏度高,但荧光素常会产 生生物学毒性,导致抗体或抗原的灵敏度和选择性下降。
酶标记分析技术是继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和放射免疫分析之后发展起来的一大新型的血清学技术。1966年,Nakane等和Avrameas等分别报道用酶代替荧光素标记抗 体,建立了酶标抗体技术(enzyme-labelled antibody technique),用于生物组织中 抗原的定位和鉴定。1971年,Engvall Van Weemen等报道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从 而建立了酶标抗体的定量检测技术。20世纪80年代,基于酶标记抗体检测和鉴定蛋 白质分子的免疫转印技术问世。目前,免疫酶标记技术已成为免疫诊断、检测和分子 生物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免疫学方法之一。
发光标记分析是20世纪80年代末,国外开始用化学发光试剂来标记抗原或抗体,从而建立了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狭义的发光免疫分析LIA主要是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另外还有酶放大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ECLIA。CLIA是 Sohrocler和Halman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建立的,该方法兼有发光分析的高灵敏 度和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其基本原理同酶标记分析法,是用化学发光反应的试剂(可以 是发光剂或催化剂等)标记抗原或抗体,标记后的抗原和抗体与待测物经过一系列的 免疫反应和理化步骤(如离心分离、洗涤等),最后以测定发光强度形式测定。
目前免疫分析技术主要采用以微孔板为实验平台的非均相分析模式,需要包埋、洗脱、分离等多步操作,分析过程繁琐,分析时间长,不能满足快速检测和诊断的 要求。生物反应中通过微孔膜进行不同分子量的蛋白及微粒微球的穿越,是一个很常 用的技术手段,尤其是在蛋白纯化中常用的离心滤管。但离心滤管一般是溶液手动加 入,离心后添加复溶液将穿越的蛋白溶解回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快灵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快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快灵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快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248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海浪发电设备
- 下一篇:一种具按摩组合功能的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