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压控制电路及电控永磁控制器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18776.5 | 申请日: | 2018-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824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发明(设计)人: | 许珍;林旻;李金恩;闫阿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2M3/07;H02M3/156 |
代理公司: | 南京利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56 | 代理人: | 王锋 |
地址: | 31520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压 控制电路 永磁 控制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压控制电路,其包括升压电路模块、电容储能电路模块、第一继电器模块以及第二继电器模块,所述升压电路模块接入直流电源,所述电容储能电路模块与升压电路模块串联;所述第一继电器模块能够连接电容储能电路模块与升压电路模块连接而使电容储能电路模块处于充电状态,或者,所述第一继电器模块能够连接电容储能电路模块与第二继电器模块而使电容储能电路模块处于放电状态,所述第二继电器模块还与负载连接,并至少能够使电容储能电路模块向负载输出正向或反向电流。本发明还提供了采用所述电压控制电路的电控永磁控制器,其具有体积小,控制精确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特别涉及一种电压控制电路及电控永磁控制器,属于电控磁力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控磁力产品是传统电磁产品的更新换代,具有磁吸力大、体积小等优点,且只需在充/退磁功能转换瞬间供电,既节约了大量电能,又可以减少线圈长时间通电引起的损耗与线圈发热引起的工件热变形。电控永磁器件控制器作为电控磁力产品的核心器件,其性能好坏直接影响着电控磁力产品的整体性能及使用安全。目前国内、外常用的采用直接蓄电池和市电供电的电控永磁器件控制器存在以下问题:
1)采用市电的可控硅移相控制技术与功率管脉宽调制稳压技术的控制器,其电控永磁器件的磁性吸力随充磁时的市电电压、环境温度的波动变化较大,无法对电永磁吸盘的磁性吸力进行精确控制;功率管脉宽调制稳压技术的输出为恒压特性,当环境温度变化较大时,输出励磁电流波动较大,当电永磁吸盘励磁线圈出现绝缘故障时,输出电流将急剧增大,极易造成励磁线圈因过热而烧毁;当外电源电压过高或过低时,进行充、退磁操作易造成电永磁吸盘励磁线圈过热烧毁或因欠励磁而磁力不足或无法退磁。
2)通常采用蓄电池作为电源输入的IGBT、功率管或继电器控制,如CN102351125A公开了一种蓄电池式电控永磁铁,其输出控制电压的大小取决于蓄电池的容量。当电源电压过低时,进行充、退磁操作易造成电永磁吸盘因欠励磁而磁力不足或无法退磁,若想提高提高其输出电压,就得增加蓄电池电压,从而会增加蓄电池尺寸,增加了控制器的体积;一些电控永磁器件的内阻仅有几欧姆甚至是不到1欧姆或当电永磁吸盘励磁线圈出现绝缘故障时,此时相当于将蓄电池正负极短接,对蓄电池造成损坏,从而影响电控磁力产品的整体性能及使用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压控制电路及电控永磁控制器,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实现前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压控制电路,其包括:升压电路模块、电容储能电路模块、第一继电器模块以及第二继电器模块,所述升压电路模块接入直流电源,所述电容储能电路模块与升压电路模块串联;所述第一继电器模块能够连接所述电容储能电路模块与升压电路模块连接而使电容储能电路模块处于充电状态,或者,连接所述电容储能电路模块与第二继电器模块而使电容储能电路模块处于放电状态,所述第二继电器模块还与负载连接,并至少能够使电容储能电路模块向负载输出正向或反向电流。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控永磁控制器,其包括壳体、信号控制电路以及所述的电压控制电路,所述信号控制电路和电压控制电路设置于所述壳体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电控永磁控制器采用直流电源作为电源输入,不易受市电电压、环境温度影响;本发明提供的电控永磁器件控制器具有升压电路模块,体积小,输出电压大;当外界输入电压较小不能驱动电控永磁器件时,所述的升压电路模块可增加输入电压,达到预期控制效果;本发明提供的电控永磁控制器采用电容储能电路模块充/放电进行充/退磁,输出电压可控,有效保护线圈及电控永磁器件;同时电容储能电路模块具有隔离作用,使得输出电压不会影响输入端电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典型实施案例中一种电控永磁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典型实施案例中电压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1877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