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合成气直接制低碳烯烃的催化剂和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1214379.0 | 申请日: | 2018-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6869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8 |
发明(设计)人: | 陶跃武;庞颖聪;李剑锋;宋卫林;顾一丹;陆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3/83 | 分类号: | B01J23/83;B01J23/89;C07C1/04;C07C11/04;C07C11/06;C07C11/08;C07C11/09;C07C11/16;C07C11/16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合成气 直接 制低碳 烯烃 催化剂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合成气直接制低碳烯烃的催化剂和其应用,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低碳烯烃选择性较低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采用合成气直接制低碳烯烃的催化剂,包括载体和活性组分,所述活性组分含有以原子比计,化学式如下的组合物:Fe100CuaCobGacDjOx;D包括选自碱金属中和碱土金属的至少一种;a的取值范围为5.0~60.0;b的取值范围为1.0~20.0;c的取值范围为1.0~20.0;j的取值范围为0.01~55.0;x为满足催化剂中各元素化合价所需的氧原子总数。的技术方案较好地解决了该问题,可用于流化床合成气直接制低碳烯烃的工业生产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合成气直接制低碳烯烃的催化剂和其应用。
背景技术
将合成气经过催化剂作用转化为烃类的方法是1923年由德国科学家FransFischer和Hans Tropsch发明的,简称F-T合成,即CO在金属催化剂上发生非均相催化氢化反应,生成以直链烷烃和烯烃为主的混合物的过程。德国在上世纪20年代就开展了研究和开发,并在1936年实现了工业化,后因在经济上无法与石油工业竞争而关闭;南非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石油资源匾乏,因此一直致力于发展煤制油工业技术,并于1955建成了第一座生产能力为25-40万吨产品/年的煤基F-T合成油厂(Sasol-1)。
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世界性石油危机,造成世界原油价格跌荡起伏、大起大落,基于战略技术储备的考虑,F-T合成技术重新唤起工业化国家的兴趣。1980年和1982年,南非Sasol公司又相继建成并投产了两座煤基合成油厂。但1986年世界油价的大幅下跌,推迟了F-T合成技术在其它国家的大规模工业化进程。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石油资源日趋短缺和劣质化,同时煤炭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却不断增加,F-T合成技术再次引起广泛关注。目前,世界上低碳烯烃的主要原料为石油烃类,其中石脑油占大部分,还有烷烃、加氢柴油、部分重质油等。国内外多以天然气或轻质石油馏分为原料,采用乙烯联合装置中蒸汽裂解工艺生产低碳烯烃,蒸汽裂解是石油化工中的大能耗装置,而且完全依赖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随着石油资源的日渐缺乏,急需寻找替代资源。所以以其它资源替代石油制取烯烃的研究工作被逐渐重视起来,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石油公司和科研院所都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F-T合成催化剂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费托合成催化剂通常包括下列组分:活性金属(第Ⅷ族过渡金属),氧化物载体或结构助剂(SiO2,Al2O3等),化学助剂(碱金属氧化物、过渡金属)及贵金属助剂(Ru,Re等)。Fe大量生成烯烃及含氧化合物,Ru、Co主要生成长链饱和烃,而Ni主要生成甲烷。由于Ni加压反应时易形成羰基化合物流失以及甲烷化严重,Ru、Rh等价格昂贵,目前常用的催化剂,从活性组分上来说分为两大类:铁基催化剂和钴基催化剂。助催化剂对于低碳烯烃的选择性影响很大,低碳烯烃选择性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助催化剂来实现的,助催化剂的选择和添加技术是研制优良催化剂的关键技术之一。
根据所采用催化剂的不同以及目标产物的不同,F-T合成反应器又分为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和浆态床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结构复杂,价格昂贵,撤热困难,整个装置的产能较低。浆态床的特点是反应温度较低,易于控制,但转化率较低,产物多为高碳烃且反应器内浆液的液固分离较为困难。流化床反应器的特点是温度较高,转化率较高,不存在液固分离的困难,产物多为低碳烃;建造和操作费用较低,而低的压差又节省了大量的压缩费用,并且更利于除去反应中放出的热,同时由于气体线速度低,磨损问题较小,这使长期运转成为可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143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