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缓冲式速度管柱堵塞器及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10780.7 | 申请日: | 2018-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963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26 |
发明(设计)人: | 赵彬彬;白晓弘;刘双全;汪雄雄;王晓荣;杨丹丹;卫亚明;姚坚;李在顺;樊莲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33/12 | 分类号: | E21B33/12;E21B43/00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108 | 代理人: | 赵娇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缓冲 速度 管柱 堵塞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缓冲式速度管柱堵塞器及使用方法,包括坐落器缓冲件、内接管、上密封套、下密封套、堵塞头、防护罩、导向头和通气孔,所述坐落器缓冲件下端连接内接管,其中内接管下端连接上密封套,所述上密封套下端连接下密封套,其中下密封套下端固定有堵塞头,所述内接管的下侧、上密封套、下密封套和堵塞头由上至下依次设置于防护罩内部,其中防护罩下端设有导向头,所述防护罩在堵塞头和导向头之间设有空腔,其中防护罩的空腔处周壁设有通气孔,所述坐落器缓冲件、内接管、上密封套、下密封套和防护罩均为中空环形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气田开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缓冲式速度管柱堵塞器及使用方法,适用于采用速度管柱排水采气的积液气井。
背景技术
随着气井生产时间的持续,气井产能逐渐降低,低于临界携液流速时井底开始积液,若不及时采取排液措施,可使气井水淹、停产。速度管柱排水采气技术是基于井筒两相流和最小携液流量理论,在气井φ73mm原油管中下入φ38.1×3.2mm的连续油管作为生产管柱,剪断连续油管后通过专用悬挂器使其悬挂在采气井口,该技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气井的临界携液流速,增大井筒中气体流速,从而提高气井携液能力,保证气井的平稳生产。当采用速度管柱携液生产很长时间后,气井的实际产量低于在用的φ38.1mm连续油管的临界携液流量(即2000m3/d),气井再次出现积液。速度管柱技术的理论研究表明该技术对于产气量2000m3/d以上积液气井,排水采气效果显著。
柱塞气举排水采气技术是在气井原φ73mm油管中投放φ59mm柱塞,充分利用气井自身能量推动柱塞在油管内往复运动,实现周期性举液,从而有效防止气体上窜和液体滑脱,增加举升效率,该技术对于产气量500-3000m3/d积液气井,排水采气效果非常显著。当气井产量降至500m3/d时,扣除设备折旧与维护、人工成本等费用,该井已无法再创造经济效益,基本达到废弃标准。
针对φ73mm原油管中下入φ38.1×3.2mm的连续油管作为速度管柱排水采气后气井再次积液的情况,目前方法是起出速度管柱,然后在φ73mm原油管中投放φ59mm柱塞进行柱塞气举排水采气,但比速度管柱的工艺复杂,成本较高,耗费的人力、物力较多。如何将速度管柱排水采气和柱塞气举排水采气联合起来,是困扰着天然气生产单位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缓冲式速度管柱堵塞器及使用方法,克服了现有技术中1:速度管柱排水采气技术对于产气量2000m3/d以下积液气井没有效果;2:柱塞气举排水采气技术对于产气量500m3/d以下积液气井没有效果;3:没有将两种方法结合的装置以及排水采气方法等问题。
为了解决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缓冲式速度管柱堵塞器,包括坐落器缓冲件、内接管、上密封套、下密封套、堵塞头、防护罩、导向头和通气孔,所述坐落器缓冲件下端连接内接管,其中内接管下端连接上密封套,所述上密封套下端连接下密封套,其中下密封套下端固定有堵塞头,所述内接管的下侧、上密封套、下密封套和堵塞头由上至下依次设置于防护罩内部,其中防护罩下端设有导向头,所述防护罩在堵塞头和导向头之间设有空腔,其中防护罩的空腔处周壁设有通气孔,所述坐落器缓冲件、内接管、上密封套、下密封套和防护罩均为中空环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坐落器缓冲件包括打捞头、弹簧销、弹簧、坐落器芯杆和缓冲套,其中打捞头下端通过丝扣与坐落器芯杆连接,所述弹簧套设于坐落器芯杆外侧,其中弹簧上端通过弹簧销固定于打捞头上,所述坐落器芯杆下端与缓冲套连接,其中缓冲套下端套接于内接管上端内部。
优选的,所述内接管上侧沿圆周设有滚压槽,其中滚压槽与速度管柱相配合,所述内接管上侧外壁套设有上O型密封圈,其中上O型密封圈用于密封速度管柱和内接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1078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过接头装置
- 下一篇:抗高温高压多用途井下密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