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电机生产的电机线圈浸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1204176.3 | 申请日: | 2018-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9406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季燕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季燕琴 |
主分类号: | H02K15/12 | 分类号: | H02K15/12 |
代理公司: | 杭州橙知果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61 | 代理人: | 李品 |
地址: | 322200 浙江省金***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电机 生产 线圈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电机生产的电机线圈浸漆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两侧分别设有输送机构,所述箱体内设有升降机构、置料机构及加热罩;上述输送机构用于对电机线圈进行固定输送,以便于将电机线圈输送至箱体内对电机线圈进行浸漆,提高了对电机线圈的输送效率,上述升降机构用于将输送至箱体内部的电机线圈从进料口处移动至箱体底部的绝缘漆内,以便于对电机线圈进行浸漆处理,提高电机线圈的浸漆效率,而置料机构和加热罩的设置,用于放置电机线圈,以便于对电机线圈进行驱动,同时对电机线圈进行快速烘干,以便于对电机线圈进行外输,避免浸漆的滴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机生产装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电机生产的电机线圈浸漆装置。
背景技术
电机线圈在电动机结构中是最脆弱的部件,为了提高电机线圈的耐潮防腐性和绝缘强度,并提高机械强度、导热性和散热效果与延缓老化等,必须对重绕后的电机线圈进行浸漆处理;并要求浸漆与烘干严格按绝缘处理工艺进行,以保证绝缘漆的渗透性好、漆膜表面光滑和机械强度高,使得电机线圈粘结成为一个结实的整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浸漆高效的用于电机生产的电机线圈浸漆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电机生产的电机线圈浸漆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两侧分别设有输送机构,所述箱体内设有升降机构、置料机构及加热罩;上述输送机构用于对电机线圈进行固定输送,以便于将电机线圈输送至箱体内对电机线圈进行浸漆,提高了对电机线圈的输送效率,上述升降机构用于将输送至箱体内部的电机线圈从进料口处移动至箱体底部的绝缘漆内,以便于对电机线圈进行浸漆处理,提高电机线圈的浸漆效率,而置料机构和加热罩的设置,用于放置电机线圈,以便于对电机线圈进行驱动,同时对电机线圈进行快速烘干,以便于对电机线圈进行外输,避免浸漆的滴落。
进一步的,所述输送结构包括设于箱体侧边上的X型支撑架、固设于X型支撑架的上方的固定座、多个等距间隔设于固定座上方的滚筒及设于滚筒上方的夹持装置;通过对上述输送机构的设置,可以有效的实现对电机线圈的固定及输送的效果,使得电机线圈可以稳定的固定在夹持装置上,并通过滚筒进行输送,有效的提高了对电机线圈的输送效率,加强了对电机线圈的固定力,使得电机线圈可以牢固可靠的进行浸漆,避免电机线圈发生脱离,影响浸漆的过程。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设于箱体内顶壁上的第一驱动电机、设于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上的第一螺纹杆、与第一螺纹杆活动连接的第二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和第二螺纹杆上分别设有相互啮合的第一传动齿轮和第二传动齿轮;通过对上述升降机构的设置,使得置料机构可以实现上下移动的效果,以便于使电机线圈向下移动至绝缘漆内进行浸漆,也可以使电机线圈向上移动至加热罩内进行快速烘干,可以有效的提高电机线圈的浸漆效率,有效的减少电机线圈干燥所需的时间。
进一步的,所述置料机构包括与第一螺纹杆和第二螺纹杆活动连接的置料箱、设于置料箱内底面上的滤网及设于置料箱底部的第一气缸,所述置料箱设于加热罩的下方;上述置料箱用于放置夹持装置,使得夹持装置上的电机线圈可以受到置料箱的带动进行上下移动,增加了电机线圈浸漆的自动化,上述滤网用于对夹持装置进行支撑,且可以避免绝缘漆蓄积在滤网上,以防在烘干时,滤网上的绝缘漆烘干变硬,而加剧绝缘漆的损耗,降低了成本的消耗,上述第一气缸用于驱动滤网倾斜,以便于清除滤网上的残留的绝缘漆且使得夹持装置可以直接滑动至出料口处进行外输,提高电机线圈输送的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座的底部设有第二驱动电机,所述滚筒的侧边设有第三传动齿轮,所述滚筒与固定座活动连接,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上设有第四传动齿轮,所述各个第三传动齿轮与第四传动齿轮通过传动带相连接;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可以有效的实现滚筒的转动效果,使得滚筒可以带动夹持装置进行移动,以便于将电机线圈输送至箱体内,自动进行浸漆及烘干处理,减少了电机线圈的输送时间,提高了对电机线圈的浸漆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季燕琴,未经季燕琴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2041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