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烟气余热再利用系统及烟气余热再利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75305.0 | 申请日: | 2018-10-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2384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陈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D17/00 | 分类号: | F27D17/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光华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19 | 代理人: | 郑冲 |
地址: | 200063 上海市普***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烟气 余热 再利用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烟气余热再利用系统,包括用于与排烟设备的排烟口相连通的总烟道、通过第一分烟道与总烟道相连通的余热锅炉、通过第二分烟道与余热锅炉的排烟口相连通的烟囱,所述余热锅炉的排烟口通过第三分烟道与总烟道上开设的兑风口相连通。本发明通过将由余热锅炉排出的烟气与排烟设备排出的烟气混合,不仅达到对排烟设备排出的烟气降温的目的,且使余热锅炉排出的烟气得以充分利用,并避免现有技术中利用外界冷风与排烟设备排出的烟气混合时,造成烟气总量增加,且造成后续对烟气进行环保处理、或排放处理时工作量的增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烟气余热再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烟气余热再利用系统及烟气余热再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玻璃品种的增多,对玻璃品质要求的提高,区别于传统空气助燃熔窑,全氧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全氧窑与空气助燃窑的部分区别在于:全氧窑排烟温度高,总烟道烟气温度可达1300℃;全氧窑没有空气蓄热室,排烟没有经过换热直接外排。由于不管是将全氧窑烟气通过余热锅炉进行热量回收,还是为了满足烟气环保要求利用环保设备进行后处理,若烟气直接利用烟温太高,现有余热锅炉、环保设备、其工艺及设备材料都满足不了要求,所以现阶段采取的方式为在全氧窑总烟道上设置冷风阀,通过兑冷风的方式使烟温降至约600℃,再经过余热锅炉进行余热利用,然后经过烟气脱硫、除尘等装置进行环保处理后通过烟囱外排至大气。但此余热再利用方式存在如下缺点:一是由余热锅炉排出的低温烟气余热不能得到再利用;二是通过兑冷风的方式降低烟温使得烟气总量增大,增加了烟气环保设备的处理烟气量,并增大了此部分设备投资成本及运行成本。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使烟气余热得以利用的烟气余热再利用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烟气余热再利用系统,包括用于与排烟设备的排烟口相连通的总烟道、通过第一分烟道与总烟道相连通的余热锅炉、通过第二分烟道与余热锅炉的排烟口相连通的烟囱,所述余热锅炉的排烟口通过第三分烟道与总烟道上开设的兑风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总烟道上安装有第一总闸板,且所述第一总闸板位于总烟道的总进烟口和兑风口之间,所述总烟道的总进烟口与排烟设备的排烟口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烟道上安装有第一分闸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分烟道上安装有第二分闸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分烟道上安装有第一引风机。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分烟道上安装有环保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分烟道上安装有第三分闸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分烟道上安装有第二引风机。
进一步地,所述总烟道的总出烟口与烟囱相连通,所述总烟道上开设有分出烟口,所述第一分烟道与分出烟口相连通,所述总烟道上安装有第二总闸板,且所述第二总闸板位于分出烟口和总出烟口之间。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烟气余热再利用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中烟气余热再利用系统,其余热锅炉的排烟口通过第三分烟道与总烟道上开设的兑风口相连通,这样由余热锅炉排出的较低温度的烟气将通过第三分烟道进入总烟道,并与总烟道中由排烟设备排出的较高温度的烟气混合,从而形成混合烟气,再通过第一分烟道将混合烟气引入余热锅炉,以供余热锅炉加热使用,并实现对混合烟气及排烟设备排出烟气的热量的再利用;且混合烟气的温度低于由排烟设备排出的烟气的温度,以避免温度较高的且由排烟设备排出的烟气直接进入余热锅炉时会对余热锅炉造成损坏;同时,本发明通过将由余热锅炉排出的烟气与排烟设备排出的烟气混合,不仅达到对排烟设备排出的烟气降温的目的,且使余热锅炉排出的烟气得以充分利用,并避免现有技术中利用外界冷风与排烟设备排出的烟气混合时,造成烟气总量增加,且造成后续对烟气进行环保处理、或排放处理时工作量的增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753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