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砾岩基质含量测井孔隙度模型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71132.5 | 申请日: | 2018-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397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5 |
发明(设计)人: | 高明轩;于兴河;李顺利;陈薇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E21B49/00 | 分类号: | E21B49/00;G06F17/11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信立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0 | 代理人: | 包晓静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质 砾岩 孔隙度 构建 密度测井 体积模型 测井 高放射性 流体组成 砂岩骨架 线性关系 原始数据 精准度 指数法 土层 应用 岩石 预测 改进 | ||
本发明属于土层或岩石的改进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砾岩基质含量测井孔隙度模型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体积模型由砾岩骨架、砂岩骨架、基质和孔隙度流体组成,模型的构建首先基于对砾岩体积模型的认识与砾岩基质的认识,对砾岩基质含量进行确定;然后通过基质指数法对具有高放射性砾岩储层的基质含量进行较为准确的求取;最后通过基质含量与孔隙度的线性关系对孔隙度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本发明运用基质含量法得到的计算孔隙度较常规密度测井计算法具有更高的相关性,同时在操作上更为简便,对原始数据的要求也更为简单,其中基质含量法较常规密度测井法在精准度上提高了21.28%。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层或岩石的改进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砾岩基质含量测井孔隙度模型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业内常用的现有技术是这样的:砾岩储层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复杂,储层基质含量和储层间非渗透性隔层含量较多,很难建立储层参数的计算模型,从而导致储层参数计算精度不高。目前主要的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1)基于体积模型的测井解释方法和多矿物测井最优化解释方法;(2)核磁共振测井;(3)非参数数学建模方法,诸如BP神经网络等;(4)应用综合评价参数交会图法;(5)针对不同岩石物理相类型建立储层参数解释模型;(6)基于沉积微相约束下的测井参数解释模型;(7)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求取孔隙度;(8)用岩心分析孔隙度与测井响应值建立一元或多元回归方程。上述方法或是需要大量基础数据作为支撑,或是需要基于成本较高的测井手段,或是需要基于复杂数学建模,或是解释结果过于粗略等。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基于现有数据的更为精准化的孔隙度测井解释。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难度和意义:由于砾岩的特征,导致目前对于砾岩孔隙度解释的种种问题,本发明在有效运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得到一种更为实用且精准的孔隙度计算模型,为缺乏孔隙度测井资料条件下较为准确求取储层孔隙度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有效地弥补了老油田资料不足的缺陷,在运用较少的数据得到更为精确的数据,为后续的油藏研究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也为砾岩储层物性的解释提供了新的思路,克服了传统孔隙度的求取思路。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砾岩基质含量测井孔隙度模型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基于砾岩基质含量测井孔隙度模型,通过对砾岩基质与孔隙的关系分析得到两者的明显线性关系,故选用基质含量较为准确的计算砾岩孔隙度,并引申了一种计算高放射性砂岩地层泥质含量的方法用于较为准确的计算砾岩基质含量。所述基于砾岩基质含量测井孔隙度模型的砾岩体积模型由砾岩骨架、砂岩骨架、基质和孔隙度流体组成,相对体积分别是砾岩骨架Vcg、砂岩骨架Vss、基质Vmc和孔隙则砾岩物质平衡方程为: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所述基于砾岩基质含量测井孔隙度模型的构建方法,所述基于砾岩基质含量测井孔隙度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基于对砾岩体积模型的认识与砾岩基质的认识,对砾岩基质含量进行确定;
2)通过基质指数法对具有高放射性砾岩储层的基质含量进行较为准确的求取;
3)通过基质含量与孔隙度的线性关系对孔隙度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所述基于砾岩基质含量测井孔隙度模型的砾岩基质含量测定系统。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所述基于砾岩基质含量测井孔隙度模型的利用补偿中子测井资料计算地层参数的方法,所述利用补偿中子测井资料计算地层参数的方法包括:各测井值与岩石基质含量、孔隙度参数之间的基本关系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未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711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