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蓝光/变色双功能涂层光学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45342.7 | 申请日: | 2018-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375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王明华;沈秋雨;邹永存;张凌;张鹤军;乔振安;纪立军;范为正;司云凤;刘洋;郑永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视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D175/04 | 分类号: | C09D175/04;C09D7/62 |
代理公司: | 北京北新智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00 | 代理人: | 刘茵 |
地址: | 211600 江苏省淮安***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蓝光 变色 功能 涂层 光学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一种防蓝光/变色双功能涂层光学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双功能涂层光学材料包括光学基材、防蓝光涂层和光致变色涂层。防蓝光涂层中掺杂聚氨酯/光吸收剂/氧化钛纳米复合微球,其为三层复合核壳结构,内核为氧化钛纳米微球,中间层为光吸收剂,外壳为聚氨酯。该防蓝光涂层阻隔光谱范围从紫外光谱区拓展到蓝光光谱区,在保持高透过率的情况下,具有对不同波段蓝光进行区分吸收的性能。防蓝光涂层与光致变色涂层材料进行匹配与功能集成,能根据光线强弱自动调节透过率,通过选择性透过有益光和截止有害光,实现明暗可控,按需透光。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光吸收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在280-450nm光谱区对不同波长具有特定吸收的光学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紫外线会伤害人的眼睛,此外,可见光中的蓝光也会对眼睛造成伤害。蓝光作为可见光的一部分,具有极高的能量,波长范围在400~500nm之间,随着电脑、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的广泛普及,以蓝光为主体的非自然光将会对人眼产生不可逆的伤害,造成人眼干涩、疲劳、流泪、近视加速、黄斑区疾病等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9年底发布橙色预警:蓝光对人类的潜在隐形威胁将远远超过苏丹红,三聚氰胺,SARS等的破坏性,每年至少有30000人因为蓝光的辐射而失明。现有的光致变色光学材料大多是在光学树脂中添加变色材料,其制备工艺为“基防”工艺,这些材料在日光照射时(明的环境)可阻隔紫外光和强光的伤害,但在暗的环境(室内)时不能阻隔蓝光,即变色不防蓝光;人眼对400-440nm范围蓝光的视物和辨色不敏感,且该波段光波波长短、能量高,对眼睛伤害大,为有害蓝光,光学材料(器件)对这部分蓝光应保持低透过率;440-500nm范围为中长波蓝光,对人眼伤害相对较小,可以帮助瞳孔收缩,显示物体的颜色,为有益蓝光,在确保视物画面真实的情况下,对这部分蓝光保持一定的透过率。国外蓝光防护材料大多采用镀膜技术,其制备工艺为“膜防”工艺,即通过蓝光防护膜来吸收蓝光,总体蓝光有效率只能达到17%左右,且对短、中、长蓝色光谱区的防护不能区分;另外,在明的环境下(日光)阻隔强光较难,人眼受光辐照伤害大,即防蓝光不变色。
从制备工艺上来说,现有的光致变色“基防”工艺无法与防蓝光“膜防”工艺匹配兼容,这是由于表面蓝光膜吸收了大量紫外线,使得进入到光学材料基体中的紫外线减少,而缺少紫外光的激发,将使光致变色效率显著降低。光学材料技术未来发展趋势是发展多功能融合技术,单一功能已不能满足未来人们对光学材料和器件的集成化、智能化要求。因此,需要对光谱线吸收进行调控,开发高性能智能型光学材料技术与工艺,能根据光线强弱自动调节透过率,通过选择性透过有益光和截止有害光,实现明暗可控、按需透光具有重大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蓝光/变色双功能涂层光学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中防蓝光涂层中掺杂聚氨酯/光吸收剂/氧化钛纳米复合微球。该纳米复合微球内核为表面修饰光吸收剂的氧化钛纳米颗粒,外壳包覆聚氨基甲酸酯并形成复合核壳结构。该材料阻隔光谱范围从紫外光谱区拓展到蓝光光谱区,在保持高透过率的情况下,具有对不同波段蓝光进行区分吸收的性能,其中280-380nm紫外线透过率小于1%,400-440nm短波蓝光透过率低于5%,460-500nm光谱区蓝光透过率超过50%;该防蓝光材料可与光致变色涂层材料进行匹配与功能集成,能根据光线强弱自动调节透过率,通过选择性透过有益光和截止有害光,实现明暗可控,按需透光。可广泛应用于汽车车窗、光学防护玻璃、LED灯防护膜、手机防护屏、眼科防护装备等领域,解决有害光对人眼造成的伤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蓝光/变色双功能涂层光学材料,包括光学基材、防蓝光涂层和光致变色涂层;该光致变色涂层位于该光学基材先接触光线面,防蓝光涂层位于该光学基材后接触光线面;或者防蓝光涂层位于光致变色涂层和光学基材先接触光线面之间;
该防蓝光涂层为聚硫代氨基甲酸酯中分散有聚氨酯/光吸收剂/氧化钛纳米复合微球;聚氨酯/光吸收剂/氧化钛纳米复合微球与聚硫代氨基甲酸酯的重量比为1∶(20~20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视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视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4534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