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硫电池用柔性海绵状多孔电极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43931.1 | 申请日: | 2018-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705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7 |
发明(设计)人: | 张华民;于滢;张洪章;李先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M4/133 | 分类号: | H01M4/133;H01M4/136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柔性 海绵状 多孔 电极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一种锂硫电池用柔性海绵状多孔电极,将有机高分子树脂与碳/硫复合物混合,通过蒸汽相转化法制备而成柔性海绵状多孔电极。在制备柔性海绵状多孔电极过程中,靠近集流体侧的高分子树脂彼此交联固化,使电极从集流体脱落形成柔性电极,在穿戴式和便携式电池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与应用于锂硫电池的常规电极相比,柔性海绵状多孔电极有较为规整的孔结构,孔径分布集中;将碳/硫复合物紧紧包覆在其中,提高了粘结剂的粘结性能,可用于制备高担量电极,更利于发展高能量密度电池。综上所述,柔性海绵状多孔电极作为锂硫电池正极,在电极制备工艺、提高电极活性物质担量和电池性能等各方面都表现出巨大的优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硫电池用柔性海绵状多孔电极。
背景技术
在商业化的二次电池中,锂硫电池作为一种新的电化学储能二次电池,其高放电比容量(1675mAh g-1),高理论比能量(2600Wh kg-1),及活性物质硫具有自然丰度大,成本低,低毒,环境友好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目前,Li-S电池主要集中于电极材料的研究,而忽略了电极结构设计及电极制备工艺设计的优化。在传统的Li-S电池正极制备的烘干过程中,首先电极未定型,无法进行堆叠烘干,占地面积较大,且易磕碰,造成电极材料的损失;其次,传统烘干的方法,粘结剂晶化程度高,对高比表面,高孔体积的电极材料粘结性差,制备的电极龟裂严重,且随着活性物质硫担量的提高,电极材料逐渐从集流体上脱落;最后电极烘干过程中,溶剂挥发,干燥后的电极呈紧密堆积结构,电极内部的离子传输受阻;以上种种问题都将严重阻碍Li-S电池的进一步发展。另外,面对庞大的柔性和可佩戴的电子设备的内置柔性电源的庞大市场,发展柔性锂硫电极至关重要。目前较为常见的柔性电极大多是使用柔性的一维和二维材料,如碳纳米管、碳纤维或石墨烯,可相互缠绕或堆叠制备而成。如何使用更具成本效益的0D或3D活性材料和导电剂,避免活性材料在弯曲或高负荷下脱落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而柔性海绵状多孔电极的制备不受材料维度的限制,且具有一定柔性,在穿戴式和便携式电池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柔性海绵状多孔电极有较为规整的孔结构,孔径大小和孔隙率均可调,孔径分布集中;有较高的吸液率和孔隙率,有利于吸附更多的电解液,从而将溶解于电解液的多硫化物固定在正极一侧,减少多硫化物的飞梭,与电极表面形成的皮层的协同作用,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同时有利于锂离子的传输,提高电池的倍率性能;并且在蒸汽相转化的过程中粘结剂彼此交联,将碳/硫复合物紧紧包覆在其中,提高了粘结剂的粘结性能,可用于制备高担量电极,更利于发展高能量密度的电池。柔性海绵状多孔电极作为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具有粘结性好、材料选用范围宽、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有环境等优点。通过对柔性海绵状多孔电极工艺参数的调节,进一步提高锂硫电池性能,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硫电池用柔性海绵状多孔电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锂硫电池用正极,将有机高分子树脂与碳/硫复合物混合与碳/硫复合物混合,通过蒸汽相转化法制备而成柔性海绵状多孔电极。
所述有机高分子树脂为PBI和PVDF混合物,高分子树脂的质量占电极总质量的20wt%~80wt%,混合比例为m(PBI):m(PVDF)=0.2~1,优选为15%PBI和15%PVDF混合物;
所述碳/硫复合物为碳材料与硫的复合物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碳/硫复合物中硫的质量占总质量的20wt%~90wt%;碳材料为碳纳米管、石墨烯、碳纳米纤维、BP2000、KB600、KB300、XC-72、Super P、乙炔黑、活性炭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所述的柔性海绵状多孔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孔电极类似于海绵,孔隙率较高,为60%-85%,优选75-85%。
所述柔性海绵状多孔电极厚度为40-2500μm,孔径尺寸为0.5~5000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439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