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速电梯轿厢水平振动的减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35854.5 | 申请日: | 2018-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953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刘立新;曹顺心;张青;王琛;王玉磊;王典强;张瑞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富士制御电梯有限公司;山东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B66B11/02 | 分类号: | B66B11/02 |
代理公司: |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5 | 代理人: | 刘乃东 |
地址: | 2534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速 电梯 水平 振动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速电梯轿厢水平振动的减振系统,包括主动减振器、主动控制系统;所述主动减振器包括作动器、固定板、振动加速度检测计、集成控制装置;所述作动器共有两个,分为x方向作动器以及y方向作动器,x方向作动器与固定板固定连接,y方向作动器与固定板固定连接,振动加速度检测计固定在在固定板中央,振动加速度检测计与集成控制装置电性连接,集成控制装置固定在固定板上。与一部电梯需要安装四个传统主动导靴相比,本发明所涉及的主动减振器只需要一个,安置于轿厢底部,便可实现对轿厢系统水平振动的抑制,且主动控制系统简单,故障率低,便于实施,有利于降低能耗和控制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螺杆式电梯减震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高速电梯轿厢水平振动的减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高速曳引电梯由于受到导轨不平顺度激励的影响,轿厢会产生明显的水平振动,且随着提升速度的增大振动强度也随之增大,严重影响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由于传统的被动控制只能提供较小的减振力,无法满足高速电梯的减振需求,因此需要通过主动控制的方法抑制轿厢的振动。
传统的轿厢振动主动控制是在导靴上做文章,基于适应模糊控制和基于广义预测的PID控制,通过在各导轮与轿厢之间施加主动控制力(实现方法是液压或电磁),使各导靴处的水平加速度为零,从而实现对轿厢振动的主动控制。以上控制装置的缺点为:1、作动器结构复杂(每个导靴中含三个作动器),故障率高;2、控制算法复杂;3、硬件成本高,一个轿厢需要安装四个主动导靴,安装不方便,通用性差;4、能耗大,不符合节能减排的政策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高速电梯轿厢水平振动的减振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与一部电梯需要安装四个传统主动导靴相比,本发明所涉及的主动减振器只需要一个,安置于轿厢底部,便可实现对轿厢系统水平振动的抑制,且主动控制系统简单,故障率低,便于实施,有利于降低能耗和控制成本。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速电梯轿厢水平振动的减振系统,包括主动减振器、主动控制系统;
所述主动减振器包括作动器、固定板、振动加速度检测计、集成控制装置;
所述作动器共有两个,分为x方向作动器以及y方向作动器,x方向作动器与固定板固定连接,y方向作动器与固定板固定连接,振动加速度检测计固定在固定板中央,振动加速度检测计与集成控制装置电性连接,集成控制装置固定在固定板上;
所述的主动减振器连接主动控制系统;
所述主动控制系统,包括电源模块、微处理器、导轨检测模块、控制回路、存储器;所述导轨检测模块包括导轨不平度检测装置、AD转换电路;所述控制回路包括DA转换电路和放大电路、控制电路。
所述振动加速度检测计为加速度传感器;所述作动器由直线电机以及重块组成,直线电机与集成控制装置电性连接,重块与直线电机的动子固定连接。
所述导轨不平度检测装置包括激光铅直仪、PSD传感器,所述激光铅直仪有四个,两个所述激光铅直仪设在井道底坑的地面上,另外两个激光铅直仪配合底坑的地面的激光铅直仪设在井道顶面,所述PSD传感器安装在轿厢的四个滚轮的外部。
一种高速电梯轿厢水平振动的减振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的流程是:
在微处理器中预先设定x和y方向振动加速度阈值ax0和ay0,通过导轨不平度检测装置检测导轨不平度信息,通过主动减振器的振动加速度检测计检测电梯x和y方向振动加速度ax1和ay1;
当主动减振器的振动加速度检测计检测到的电梯x和y方向振动加速度大于所设定的阈值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富士制御电梯有限公司;山东建筑大学,未经山东富士制御电梯有限公司;山东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3585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