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模通信网络的通信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32370.5 | 申请日: | 2018-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475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31 |
发明(设计)人: | 杨淑艳;李登峰;刘振波;吴金明;刘文兵;黄卫明;梁肇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友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B3/54 | 分类号: | H04B3/54;H04B3/58;H04B7/15;H04Q9/00 |
代理公司: | 深圳砾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22 | 代理人: | 翁治林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模 通信 网络 方法 系统 计算机 可读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模通信网络的通信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当双模通信网络中中心节点与第一子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时,判断在中心节点至第一子节点之间是否存在通信路径;若中心节点至第一子节点之间不存在通信路径,获取中心节点至所述第一子节点之间的所有子节点的场强信息,根据场强信息获取中心节点至第一子节点之间的通信路径;根据获取的通信路径控制中心节点与第一子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本发明将归属于其他网络中的节点作为中继节点,以此实现本网络中不能进行数据传输的节点之间的连接,提高了网络覆盖率及通信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网络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双模通信网络的通信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高科技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设备与设备之间的连接与通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由于通信网络中节点所在地理位置往往是固定的,且由于地形多种多样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常常出现网络末端节点远离其所在通信网络中的其他节点或者出现节点处于不可靠的连接方式等情况,而现场往往是多个通信网络相互毗邻或多个通信网络相互交叉,导致网络末端节点或不可靠连接节点等类型的异常节点不能与通信网络中其他节点正常传输数据。
当一个通信网络内出现该类异常节点时,通常需要对该异常节点进行定位,定位该异常节点后即可进行后续的检修操作以使其处于可连接状态;或者直接将该异常节点从其所在的通信网络内剔除,不与其进行数据传输操作。上述方式中在节点处于异常状态均不可以进行数据传输操作,且减少了通信网络的覆盖率。
因此,如何实现上述的异常节点与其所在通信网络内的其他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成为叩待解决的难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双模通信网络的通信方法、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双模通信网络的通信方法,所述双模通信网络为通信网络中的节点均支持电力线宽带载波和微功率无线两种通信方式的网络,该方法包括:
当双模通信网络中中心节点与第一子节点进行数据传输时,判断在当前双模通信网络内所述中心节点至所述第一子节点之间是否存在通信路径;
若当前双模通信网络内所述中心节点至所述第一子节点之间不存在通信路径,则获取所述中心节点至所述第一子节点之间的所有子节点的场强信息,根据所述场强信息获取所述中心节点至所述第一子节点之间的通信路径,其中,所述所有子节点包括所述第一子节点所在通信网络内的子节点及其他通信网络内的子节点;
根据获取的所述通信路径控制所述中心节点与所述第一子节点进行数据传输,
其中,所述“获取所述中心节点至所述第一子节点之间的所有子节点的场强信息,根据所述场强信息获取所述中心节点至所述第一子节点之间的通信路径”包括:
通过所述子节点接收所述中心节点广播的信标,并将所述信标在该子节点的场强信息发送至所述中心节点;其中,所述场强信息包括信道质量数据及传播方向;
判断所述中心节点接收到的场强信息中是否包含所述第一子节点的场强信息,若所述中心节点接收的场强信息中没有包含所述第一子节点的场强信息,则通过子节点转发所接收到的信标,直至所述中心节点接收到的场强信息中包含所述第一子节点的场强信息;
根据所述信道质量数据确定所述中心节点至所述第一子节点之间的所有子节点,及根据所有子节点的传播方向确定各子节点之间连接关系;
根据所述连接关系获取所述中心节点至所述第一子节点之间的通信路径。
在上述的双模通信网络的通信方法中,还包括:
所述子节点在电力线宽带载波信道及微功率无线信道均转发所述信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友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友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3237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