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L形截面肢端外包槽钢混凝土组合异形柱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28405.8 | 申请日: | 2018-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814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9 |
发明(设计)人: | 张喜德;蒙芷萩;江佳霖;黎力设;陈文鹏;熊伟君;黄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C3/34 | 分类号: | E04C3/34;E04G2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君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66 | 代理人: | 谭月萍;黄启行 |
地址: | 530004 ***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肢端 槽形型钢 角钢 施工 槽钢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 组合异形柱 钢骨架 异形柱 凹口 套在 底座 混凝土异形柱 结构承载力 垂直安装 建筑领域 浇注成型 结构抗震 有效解决 转角 转角处 转折处 外露 绑扎 拼装 筋骨 架设 节约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L形截面肢端外包槽钢混凝土组合异形柱及施工方法,属于建筑领域,包括底座以及垂直安装在底座上的L形异形柱。L形异形柱形成两个肢端,两个肢端分别布置有槽形型钢,槽形型钢套在两个肢端外,槽形型钢的凹口朝向L形异形柱中心,槽形型钢凹背向外露于L形异形柱两个肢端外,L形异形柱转角处设置有角钢,角钢套在L形异形柱转角外,角钢的凹口朝向L形异形柱转折处。其施工方法包括:绑扎钢筋骨→拼装成组合L形钢骨架→架设模板→浇注成型。本发明有效解决型钢混凝土异形柱的钢骨架较复杂而造成施工不便的问题,节约施工时间及成本;有效提高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抗震性能,有效提高钢筋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承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工程领域,特别是一种L形截面肢端外包槽钢混凝 土组合异形柱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异形柱是指柱截面为L形、T形、十字形,截面高与肢厚之比小于或等 于4的柱。异形柱的肢厚通常与墙厚保持一致,避免了柱子凸出墙体,使得 建筑内部既美观,同时也间接增大了房间的使用空间,因此,异形柱在建筑 使用功能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很容易受到用户和开发商的普遍欢迎, 因而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但是,由于现有异形柱截面的不规则性,受力不合理,肢厚较小,使其 在地震作用下首先在肢端脚部破坏,进而导致柱子整体很快破坏,抗震性能 普遍不如矩形截面柱。
为了使异形柱结构性能进一步的优化,扩大应用范围,许多学者进行了 大量的试验与理论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结构形式及施工方法,例如型钢混 凝土异形柱、钢管混凝土异形柱等;这些新的结构形势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 解决异形柱抗震性能不足的问题,但同时也带来施工空间不足的问题,对肢 厚一般只有200mm的住宅用型钢或钢管混凝土异形柱结构,在节点处既要有 型钢或钢管通过,又要有梁柱的纵向钢筋交叉穿过,是难以想象的拥挤,甚 至难以在实际工程中实施。
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制作异形柱及其施工方法的缺陷在于:
(1)普通钢筋混凝土异形柱,将钢筋按异形柱的形状绑扎成L形或其它 形状,固定在设计位置,然后在混凝土内有钢筋穿过,混凝土浇筑比较方便, 由于肢厚较薄,破坏时一般在肢端的混凝土首先被压碎,承载力较低,不能 应用高于12层建筑,抗震性能差,不能用于高于8度地震区。
(2)型钢混凝土异形柱,即在混凝土内部埋置型钢,此种形式结构较为 复杂,加上异形柱内部空间夹小,特别是在梁柱交接处的节点位置内部更拥 挤,给施工带来困难,施工时截面内部型钢防碍混凝土的振捣密实,在混凝 土内部埋置型钢,混凝土包裹型钢周围,型钢不外露,有腹式和空腹式,型 钢不焊接栓钉等连接件,承载力较大,抗震性能较好,但由于内部有型钢穿 过,会防碍钢筋的绑扎,在梁柱交叉处柱的型钢又将防碍梁的钢筋穿过。当 截面较小时,可能会造成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足的缺点,同时,由于异形柱 的截面复杂,相应的钢骨架也妨碍振岛器的插入,不利于混凝土的振岛密实, 不利于施工质量的保证。
(3)钢管混凝土异形柱,在钢筋混凝土异形柱布置有钢管,内填充混凝 土,钢管间用构件连接,施工工序较多,难度大,抗震性能好,承载力高, 钢管的防碍使梁柱交叉处钢筋不易穿过,要采取复杂的措施。一般不适用于 住宅等截面较小的异形柱结构,只适用于大型异形柱。
专利号为201721687444.2,名称为钢管混凝土异形柱的在先申请,其主 要技术点为多块钢筋焊接于外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异形柱抗震 性能不足的优点,但其也存在诸多缺点,主要是纯外包钢板的异形柱在实际 使用过程和施工过程受到很大的限制,首先,使用在房屋中不易抹灰,其次, 漏水容易造成钢板生锈,外观受到大面积影响;最后,外包的钢板需要多块 钢板进行焊接成型,工作量十分繁琐复杂,在实际应用中大大提高了施工成 本;专利号为201611266329.8,专利名称为L形铝合金混凝土异形柱的在先 申请,其技术点也为金属外包,除了上述提到的缺点以外,此申请中的外表 面不在同一平面内,在实际施工过程还需要针对凹槽处另外抹灰,进一步加 大了工作难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大学,未经广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2840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