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碳化水腐蚀实验的实验系统和实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1115846.4 | 申请日: | 2018-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239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2 |
发明(设计)人: | 于海洋;芦鑫;程时清;秦佳正;陈哲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G01N17/00 | 分类号: | G01N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陈潇潇;肖冰滨 |
地址: | 102249***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应釜 碳化水 反应釜内部 实验系统 压力控制系统 动态腐蚀 搅拌器 腐蚀 压力调节模块 压力检测模块 油田开采设备 物性 材料提供 处理模块 固定装置 控制压力 实验研究 实验样品 油藏条件 预设压力 碳化 油藏 参考 检测 开发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碳化水腐蚀实验的实验系统和实验方法,涉及包含碳化水领域。该实验系统包括:碳化水动态腐蚀系统,其包括反应釜以及设置在反应釜内的搅拌器和用于固定实验样品的固定装置;压力控制系统,包括压力检测模块和压力调节模块,分别与反应釜相连接,用于检测和调节反应釜内部的压力;处理模块,与压力控制系统相连接,用于根据接收的反应釜内部的压力和预设压力,控制压力调节模块工作,以调节反应釜内部的压力。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利用具有搅拌器的反应釜,可以展开针对适应我国非常规油藏物性和油藏条件下的碳化水溶液动态腐蚀的实验研究,为开发方案提供参考实验结果,为油田开采设备的材料提供合适的建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碳化水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碳化水腐蚀实验的实验 系统和用于碳化水腐蚀实验的实验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开发的主力油藏由常规高渗油藏转向了非常规低渗油藏、特低渗油 藏和致密油藏,常见的通过注水或注气的提高采收率的技术已不能满足显著 提高非常规油藏采收率的需要。而碳化水驱(溶有一定量CO2气体的水溶液) 作为一种新型的提高采收率的方法,其对油藏提高采收率作用效果明显优于 常规提高采收率方法的作用效果,并且CO2气体的利用还有助于缓解温室效 应,因此,碳化水驱提高采收率技术作为非常规油藏新型提高采收率技术的 推广应用十分必要。
但是在油田现场应用碳化水驱提高采收率方法时,碳化水对井下设备、 管线和储层岩石的腐蚀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碳化水注入地层后可与石油、地 层水及岩石发生物理化学反应,进而改变储层物性。
中国非常规油藏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且微裂缝发育,因此,必须明 确碳化水流体对非常规油藏储层的物性参数有何影响,以便提出适合不同类 型油藏的碳化水提高采收率技术。
再者,当碳化水与井下设备管线接触时,易造成油管和管线的腐蚀,致 使采输系统和基础设施过早的发生失效。每年都会发生因腐蚀而引发油井管 失效的事故,使得原本的开采区块需要承担额外的经济损失,而且,为了恢 复生产井的正常生产,后续的修井作业等作业项目也会花费大量资金和时 间。
因此,如果不及时清晰地认识碳化水溶液对井下设备管线的腐蚀规律, 就无法为油田的正常生产提供保障,无法实现企业新常态下的降本增效。
到目前为止,现有技术对有关利用碳化水驱提高采收率技术对储层岩石 物性参数和井下设备管线的动态行为的研究基本是空白的,无法指导油田现 场的腐蚀与防护,这样非常影响油田正常的生产和安全。在开采油藏过程中, 设备和管线经常处于高温高压环境,而且碳化水溶液在设备和管线内处于动 态流动的状态,这些因素都会对碳化水溶液腐蚀地下设备管线速度有一定的 促进作用,而且加剧了腐蚀缺陷的形成。
然而本申请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并没有针对碳化水溶液的高温高压 动态流动复杂环境下的腐蚀实验系统,无法对碳化水驱现场腐蚀环境进行模 拟。其次,注入碳化水溶液对地层储层物性,产油速度有何不利影响不明确, 碳化水溶液对储层物性参数的影响机理认识不清楚。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碳化水腐蚀实验的实验系统和实 验方法,通过采用该实验系统和实验方法,可以展开针对适应我国非常规油 藏物性和油藏条件下的碳化水溶液动态腐蚀的实验研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碳化水腐蚀实验的实验 系统,所述实验系统包括:碳化水动态腐蚀系统,所述碳化水动态腐蚀系统 包括反应釜以及设置在所述反应釜内的搅拌器和用于固定实验样品的固定 装置;压力控制系统,包括压力检测模块和压力调节模块,分别与所述反应 釜相连接,用于检测和调节所述反应釜内部的压力;以及处理模块,与所述 压力控制系统相连接,用于根据接收的所述反应釜内部的压力和预设压力, 控制所述压力调节模块工作,以调节所述反应釜内部的压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11584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