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连接建立方法及网络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811096422.8 | 申请日: | 2018-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683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发明(设计)人: | 韩潇;朱常波;范斌;王友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72/04 | 分类号: | H04W72/04;H04W72/12;H04W76/16;H04W28/04;H04W88/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10003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连 建立 方法 网络设备 | ||
本申请提供一种双连接建立方法及网络设备,涉及通信领域,通过复用上行资源实现同一终端与两个异构无线系统之间的上行双连接。该方法应用于支持第一制式的第一网络设备,且第一网络设备与支持第二制式的第二网络设备之间存在理想回传接口,该方法包括:根据终端在第一连接上的下行流量,确定第一上行资源和第二上行资源,并在第一上行资源上接收第一制式的上行信号,且指示第二网络设备在第二上行资源上接收第二制式的上行信号;其中,第一上行资源为第一连接上的上行资源,第一连接为终端与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连接;第二上行资源为第二连接上的上行资源,且第二上行资源与第一上行资源不同,第二连接为终端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连接。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连接建立方法及网络设备。
背景技术
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DC)是指同一终端,如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手机等,与不同的无线系统同时保持连接,或者与同一无线系统中的不同网络设备保持连接,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系统容量、降低切换时延和提高通信质量等。例如,在诸如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等第四代(4th generation,4G)无线系统中,双连接可以包括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和多点协作传输(coordinated multiplepoints transmission reception,CoMP)。其中,CA可以提高系统容量和数据速率,而CoMP可以提高小区边缘终端的通信质量。
目前,终端与不同无线系统间的双连接,需要在上行链路(uplink,UL)和下行链路(downlink,DL)两个方向上同时保持。例如,终端在频段(band)A上与无线系统1保持上下行连接,且该终端在频段B上与无线系统2保持上下行连接。
然而,终端在一个频段上发射的信号,可能会干扰终端对另一个频段的信号的接收,导致终端在另一个频段上接收到的信号质量变差。例如,频段A和频段B均位于1.8千兆赫兹(giga hertz,GHz)至3.5GHz之间时,频段A和频段B之间会存在相互干扰。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双连接建立方法及网络设备,能够采用上行资源复用的方式建立同一终端与两个异构无线系统之间的上行双连接。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双连接建立方法,应用于第一网络设备。其中,第一网络设备用于支持第一制式,且第一网络设备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存在理想回传接口,第二网络设备用于支持第二制式。该方法包括:根据终端在第一连接上的下行流量,确定第一上行资源;其中,第一上行资源为第一连接上的上行资源,第一连接为终端与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连接;根据第一上行资源,确定第二上行资源;其中,第二上行资源为第二连接上的上行资源,且第二上行资源与第一上行资源不同,第二连接为终端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连接;在第一上行资源上接收第一制式的上行信号;指示第二网络设备在第二上行资源上接收第二制式的上行信号。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用于支持第一制式。该网络设备作为第一网络设备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存在理想回传接口,第二网络设备用于支持第二制式。该网络设备包括:处理模块、接收模块和存储模块。其中,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终端在第一连接上的下行流量,确定第一上行资源;其中,第一上行资源为第一连接上的上行资源,第一连接为终端与第一网络设备之间的连接。处理模块,还用于根据第一上行资源,确定第二上行资源;其中,第二上行资源为第二连接上的上行资源,且第二上行资源与第一上行资源不同,第二连接为终端与第二网络设备之间的连接。接收模块,用于在第一上行资源上接收第一制式的上行信号。处理模块,还用于指示第二网络设备在第二上行资源上接收第二制式的上行信号。存储模块,用于存储指令和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9642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