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层建筑多联机室外机室内安装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1092067.7 | 申请日: | 2018-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859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11 |
发明(设计)人: | 王宽;王晓雨;张向东;宋琳;李思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38 | 分类号: | F24F1/38;F24F13/24 |
代理公司: | 北京纽乐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10 | 代理人: | 李立娟 |
地址: | 1001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联机 室外机 喷管 排风管道 可调 室内安装系统 温度传感器 排风口 高层建筑 出风机组 进风口处 空调机房 连锁控制 排出路径 排风路径 室外机排 水平设置 短路 进风口 热气流 楼层 射程 张口 机组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层建筑多联机室外机室内安装系统,包括设置于每个楼层的空调机房内的多联机室外机,所述多联机室外机包括进风口和排风口,所述多联机室外机连接有水平设置的排风管道,所述排风管道的一端与所述排风口连接,所述排风管道的另一端安装有可调喷管,所述进风口处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可调喷管的张口角度与所述温度传感器连锁控制。通过采用水平出风机组,可以有效降低排风路径的阻力,使得气流排出路径更加顺畅;采用可调喷管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室外机排出的热气流射程,避免短路,保证在最不利工况下机组还可以正常工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联机空调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高层建筑多联机室外机室内安装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现代人追求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多联机以其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和良好的可调特性,并具有设计自由、安装方便、布置灵活多变、占建筑空间少、使用方便、可靠性高、运行费用低、维修率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中,而高层建筑通常都是外形美观、时尚,外立面造型规划不可轻易更改。因此,对于采用多联机系统的高层建筑来讲,室外机布置成为一个难点。现有技术中,为保证高层建筑物外立面的装饰效果,以及考虑到管长、经济等因素,通常将多联机室外机设置在每层的空调机房内,且大多采用顶出风机组,室外机通过排风管道排风,经由外墙百叶进风。
这种做法常常会出现室外机散热不畅、气流短路和上下层热气流干扰的问题,即室外机排风不畅,大部分热风不能及时排出机房,热风在机房内大量聚集,只有少量热风勉强排出,同时,由于热压作用热气流上升,下层排出的热风会被上层机组通过进风百叶吸入,发生气流短路的现象,从而使室外机运行工况恶化,降低机组能力,增加耗电量,系统COP值下降,严重时还可能因机组超过其运行温度范围而出现异常高电压,导致机组自我保护而停止工作。为充分发挥多联机系统的优越性,需要保证室外机具有良好的散热条件。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高层建筑多联机室外机室内安装系统,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高层建筑多联机室外机室内安装系统,包括设置于每个楼层的空调机房内的多联机室外机,所述多联机室外机包括进风口和排风口,所述多联机室外机连接有水平设置的排风管道,所述排风管道的一端与所述排风口连接,所述排风管道的另一端安装有可调喷管,所述进风口处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可调喷管的张口角度与所述温度传感器连锁控制。
进一步地,所述排风管道采用消声导流风管。
进一步地,所述空调机房的外墙壁上设有通风百叶。
进一步地,所述多联机室外机采用水平出风机组。
进一步地,所述多联机室外机内还包括风机、换热器和压缩机。
进一步地,所述多联机室外机的底端与空调机房的地面之间设有基座。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采用混凝土基座或橡胶波纹板。
所述的高层建筑多联机室外机室内安装系统在高层建筑空调安装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采用水平出风机组,可以有效降低排风路径的阻力,使得气流排出路径更加顺畅,并且可避免排出的热风在室外机位的狭窄空间内积聚,室外机进风时将热风吸回、造成气流短路,导致室外机效率衰减甚至保护停机的现象;排风管道采用消声导流风管且喷口朝向建筑外部开阔空间,可显著降低噪音污染,并避免多台室外机在室外机位内的噪声叠加效应;采用可调喷管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室外机排出的热气流射程,避免短路,保证在最不利工况下机组还可以正常工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109206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